“希望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
鐘老師第一接觸孤兒是在2011年。他說,自己是在2011年與一幫朋友在懷集推廣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動中第一次接觸到孤兒。
“孤兒出現在我面前是一種緣分。”鐘老師說,在一次偶然接觸中發現有3名準備分散到親戚家里撫養的孤兒,自己覺得這3個孩子實在可憐,于是決定幫助他們。
“并不是收養,而是助養。”鐘老師告訴記者,一方面是領養手續太過麻煩,一方面也是為了讓孩子們的親戚們放心,他選擇了助養模式。
在鐘老師的助養中,監護人仍然是這3個孩子的親戚,但孩子的生活及教育都由鐘老師負責。其實這與收養沒有任何區別。“孩子等于和你沒有任何名分,你不介意?”記者就此向鐘老師提問。鐘老師說,無所謂,只要能幫助他們就可以。
鐘老師說,原本只想助養一人,但看著3個小孩子如果分開是實在是太可憐。于是鐘老師咬咬牙,決定將3人都帶到了順德。
青海玉樹地震后,鐘老師的朋友們前往當地了解情況,并拍了很多照片給鐘老師看。“在里面看到有很多玉樹孤兒,覺得他們很艱難,有一種強烈想幫助他們的想法。”鐘老師說。
朋友們也都知道鐘老師家中助養了3名孤兒。他們向鐘老師征求意見,是直接給善款,讓有關部門幫助玉樹孤兒,還是直接接他們到順德來?
鐘老師考慮再三,給出意見:“這一兩年間,聽到有不少助養孤兒的,一年只是過去看兩三次。結果發現孩子長大后,反而變壞了。因為這些孩子成為孤兒后,別人覺得他們很可憐,縱容他們的依賴,甚至有部分孩子養成了只會伸手要錢的習慣。”
但問題再度出現:“如果不直接捐款,將孩子帶到順德容易,但誰來長期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誰能給他們好的教育?”
“被玉樹孤兒的遭遇打動,希望能提供自己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鐘老師得知情況后,毅然決定接手。“3個與8個沒啥區別。”鐘老師笑笑說。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