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數字中國研究院(福建)宣布:福州大學數研院邱炳文團隊創建并發布了全球首張10米分辨率的冬小麥分布圖以及相關數據集。這項成果將為端牢“中國飯碗”的相關研究提供基礎數據。
據悉,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農林科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論文第一作者為福州大學博士生成飛飛,福州大學數字中國研究院(福建)教師邱炳文為通訊作者。
通過這張圖,人們能夠了解冬小麥在全球的種植分布、面積等信息。看清這些信息,意義在于4個字——知己知彼。一是摸清家底。冬小麥是全球重要的口糧作物,及時準確高效獲取其種植分布數據,可以為作物播種管收的精準管理提供參考。二是防范風險。“如果某糧食主產國說今年糧食作物面積縮水減產了,我們可從圖上判斷信息的真偽,提前規避風險、把握話語權。”邱炳文說。
一圖有大用,可是繪制起來并不容易。“全球首張10米分辨率的冬小麥分布圖”,名稱就透露出兩個關鍵點:大范圍、高精度高時效。
這張圖覆蓋全球,首先要解決一個問題:如何從衛星拍攝的影像中精準識別冬小麥?目視解譯工作量太大,難以實施,必須建立魯棒性作物識別模型。在特征提取階段,邱炳文團隊就開啟了漫長的“找不同”,也就是找同一區域冬小麥和其他作物呈現的不同特征,找不同作物生長的時序特點……
“最容易和冬小麥混淆的是大蒜和油菜,我們不是通過單景影像分類,而是通過時序影像判斷不同作物的物候特征,全面觀察刻畫作物播種生長成熟收割的全生命過程。”邱炳文說,此外,不同區域冬小麥的返青期、抽穗期存在差異性,因此需要進行時空推演測算。
事實上,這并非邱炳文團隊首次對作物進行大尺度作物制圖。“從前我們對水稻、玉米等大宗糧食作物都做過研究,從500米分辨率的全國數據集推進到現在10米分辨率的全球數據產品,這得益于多源數據融合技術設計及應用。”邱炳文告訴記者,團隊不斷探索光學和雷達時序耦合研究新范式。“之前我們以光學數據為主,但是南方多云多雨,于是近年來通過構建融合光學雷達數據的魯棒性作物識別模型,讓數據集更完整、精度更高。”
十余年間,邱炳文團隊持續專注于大尺度長時序智能農情遙感技術等相關研究,不斷吸收農業專業知識,甚至像農學專家一樣琢磨起作物的栽培,進而研究栽培管理方式帶來的影響。外出開會、調研,她有一個習慣,更愿意乘坐火車,利用這個時間觀察記錄沿途作物分布情況與長勢。甚至是第一次認識的人,她也會向他們打聽當地作物的分布情況。此外,她樂于將研究成果無償奉獻共享。記者看到,數字中國研究院(福建)發布的頁面,不僅有論文鏈接,還有代碼鏈接、全球冬小麥動態監測系統鏈接、2024年全球冬小麥數據集下載鏈接。
“我希望未來把農情信息底座做得更系統一些,形成一個覆蓋更多作物分布研究的方法,讓后續應用型研究變得更加簡單。”邱炳文說。(記者 蔣雅琛)
責任編輯:趙睿
- 2025年“鼓嶺緣”中美青少年合唱周開幕式側記2025-07-11
- 2025年“鼓嶺緣”中美青少年合唱周在榕開幕2025-07-11
- 創想無限 數“致”未來——第一屆校園文化創想節2025-07-10
- 743.5、713.5......福州中招投檔控制線公布!(附分數段對應排位表)2025-07-10
- 銀發紅馬甲扮靚城市會客廳2025-07-10
- 福州市人大常委會為新一批基層立法聯系點授牌2025-07-10
- 福州市婦聯暑期兒童關愛服務活動全面鋪開2025-07-10
- 福州倉山:數字賦能“陽光交易”2025-07-10
- 晉安政務服務用上AI設備:聽障群眾來辦事 溝通無障礙2025-07-10
- 緊盯雷達回波,分析云圖走勢……福州氣象局有群“追風者”2025-07-10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臺風“丹娜絲”逼近 福州嚴陣以待2025-07-1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