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教育到了最危險的時刻。”這是作家葉開個人博客上的卷首語。這位《收獲》雜志的編審、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以其專著《對抗語文》的書名為旗幟,將矛頭指向當前的語文教材。葉開是文字工作者,曾當過老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認為面對語文,自己算得上專業人士。他還有一個身份,一名六年級學生的家長,作為教材使用者的爸爸,親歷女兒語文教育之痛,他認為以自己的專業背景一定要站出來,說些什么,做些什么。近年來,語文教材的編寫,幾乎是有一點動作就牽動社會大眾的神經,并且屢遭質疑,畢竟,語文是母語,幾乎每個人都有豐富的個人體驗。不過,相對于以前略顯零散的質疑,葉開的拷問卻是多個角度的。
教材敗壞學習胃口
從2009年始,葉開應編輯之邀,在核心期刊《語文教學與研究》上就語文教育發表了12篇專欄文章,今年還出版了專著。他認為現階段語文教材的主要問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從教材上看,語文教育嚴重“非語文化”,一方面,語文教育被附加了太多泛道德化的因素,原本應該處處流淌著詩意的漢語,卻不堪重負,扭曲成了粗糙的說教,無疑,語文需要德育,但德育不是說教。
“以中國文化中最為經典的花花草草而言,孔子曰‘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對于花草的認知已經成為一種散發著清香的傳統,這一傳統從《詩經》一直綿亙流淌下來,滋養了中國人的心靈。現在的中小學語文課本也有很多與花草樹木相關的文章,然而,它們不是引導學生欣賞花草的美麗,而是在花草這個符號上尋找道德寓意。這樣忽略本體的拔高、升華,只能讓孩子們與語文越來越遠。”
另一方面,語文教材隨意篡改文本原意,其中一些被改得面目全非,甚至只是取了原作一個寫作主題,很多文章變得毫無營養,原文的精髓和準確優美的文字都被拋棄和歪曲。為了寫朱自清作品如何被篡改和肢解的文章,葉開花了3個月時間通讀朱自清文集,在與教科書對比后,他著實領教了所謂的“教材體”,即教材編寫者根據教學大綱的需求,“生產”出的主題先行的課文。“不只是朱自清的作品,安徒生作品《一個豆莢里的五顆小豌豆》中的故事,改編成了《一顆小豌豆》,但那是顆‘做好人好事的雷鋒版小豌豆’。”
另外,教材選文水平偏低,“有些教材的文章摘選自報刊和文摘,從語文的意義上看,沒有什么水平可言。一些課本上的名言很多是編者自己編的,還要求學生必須背誦,想想,中小學是學習的黃金時代,是孩子們記憶力最好的時候,也是最需要營養的時候,卻背這些垃圾,還不如去背老子孔子,或者是唐詩宋詞呢。”
“從小學的虛假道德、中學的空洞理想到大學的無趣審美,沒有什么真情實感,十幾年下來,讀了太多這樣的垃圾文章,孩子們的胃口早已經被徹底敗壞了。”葉開說。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