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紹振幽默詼諧的演講,引得現場聽眾開懷大笑。
說曹操:
性格復雜“可”一切
“我們漢語中有許多‘可’字加一個后綴的字組成的詞語,我覺得幾乎一切由‘可’字組成的詞語,都可以用在曹操身上,可愛可恥、可敬可笑、可嘆可恨……這就是曹操這個人身上體現出來的復雜性。”在這次大講壇上,孫紹振教授解剖了作為奸雄的曹操——他的可愛、可恥、可敬、可笑、可嘆、可恨、可歌可泣和可殺可剮。
孫紹振教授還解讀了曹操的性格核心——多疑,“他多疑但對自己并不懷疑,他自信自己的權威不僅僅來自于權力,而且來自于自己的才能;不僅僅來自于自己的武功,而且來自于自己的文采”。
打仗前組織將領“橫槊賦詩”,腦袋長瘤卻不相信華佗還將其囚禁,愛才又難容忍人才,寫出檄文罵了他祖宗三代的人不僅不處死還受到重用,發了幾句牢騷或者猜出他的心事的文人卻被他殺了頭……“這些性格特點加在一起就是曹操。”孫紹振教授用一個個生動的事例,解讀了曹操的“多疑”與“自信”,語言幽默詼諧,引得現場聽眾開懷大笑。
孫紹振教授認為,《三國演義》作為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這部小說對曹操的形象的塑造可以說是一個很偉大的成就。雖然《三國演義》作為文學作品不可避免地有虛構的成分,但從道德的眼光和藝術的眼光來看是完全不同的。“我們在強調歷史真實的同時,不能忘掉了藝術成就。”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