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
促使公眾理性思辨
這場論戰沒有輸家
想必何兵教授最初也就是發發牢騷,不意通過微博的放大效應,引發了聲勢浩大的“論戰”。不過,爭論本身并不是壞事,在筆者看來,這場“論戰”對所有的社會成員都不乏啟示意義,因為它包含值得思考的雙重議題。
一是關于規則意識的議題,核心在于是否應該在任何情況下都嚴守規矩。根據《中國傳媒大學機動車進出校園管理辦法》,“所有進入校園的機動車輛憑保衛部(處)核發的機動車證出入學校各大門。”顯然,保安對原則的堅持沒有錯。反觀何教授,既然是法學教授,其在課堂上也一定少不了教育學生“執法必嚴、令行禁止”的重要性,怎么事情一旦發生在自己身上,就犯了遇事總希望對方“通融通融”的毛病呢?
二是關于規則設置的議題,核心在于是否應該設置更為人性化的規則。誠如何兵所言,“他和田維義在微博上爭論的實質在于大學應該更開放些,而不能像碉堡一樣,對外日漸封閉。”大學校園過于封閉,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有悖于開放的大學精神。讓校外車輛進入學校雖有安全隱患,但這些問題完全可以通過嚴格的管理、科學的設計加以解決,一禁了之過于簡單化,也給諸多像何兵這般確有要事入校者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煩。這一事件之后,校方恐怕也應該考慮對部分不合理的規則進行修改。
真理是越辯越明的,雖然“論戰”雙方你來我往、面紅耳赤,但這場“論戰”對于社會公眾而言,無疑提供了一次自我審視、理性思辨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場“論戰”沒有輸家。(段思平)
■三言兩語
●如此嚴格到了不近情理的地步,往好了說是“盡心盡責”,實際上就是太過僵化,被說成“牛”也沒啥好奇怪的。這件事情的實質是如何制定和執行制度之爭,沒必要將其和何兵的政法大學副院長的身份聯系在一起。——劉兵
●指摘保安不該嚴格遵守現有規章制度,反勸其該靈活變通,這種思想,何嘗不是我們建設法治社會的破壞者?——鄧昌發
●對略顯死板的保安大叔發飚是沒用的,值得拷問的是,為什么我們的大學校園都成了一座座保安措施嚴密的“土圍子”,保安林立,壁壘森嚴,如同禁地,連大學教授也不能自由出入?——練洪洋
●特權將某方利益絕對化,神圣化,這種思想在當下的中國比比皆是,何先生若有這般思想,也不能完全怪他。環顧四周,有幾個人敢說自己決然沒有特權思維?——劉海明
●這名保安是一個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為什么?很簡單,就是他對規則的敬畏。一個“小”保安,站在“大”教授跟前,只講規則,不講人情,絲毫沒有畏懼“權威”。——汪彥玲
●說到中國的大學,很多人就喜歡拿國外大學沒有圍墻來說事,甚至上升到人才培養的高度,這完全沒有必要。創新人才的培養,不在于大學那一堵有形的圍墻,而在于心里有沒有那一堵無形的圍墻。——郭文婧
●盡管雙方爭論的不亦樂乎,但在我看來,雙方的態度其實是一致的——對權力的警惕。——李劭強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