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與學習發生沖突,65.5%的家長仍希望以學習優先
當“鍛煉時間和學習時間發生沖突”時,家長的這種利益選擇表現得尤為明顯。
調查發現,即便知道孩子參加運動時,可能會發生運動傷害,仍有60.2%的家長表示不會因此減少或限制孩子參加體育鍛煉。雙休日及寒暑假期間,94.8%的家長樂意保證孩子每天不少于一小時的適度運動,其中76.5%的家長表示“非常樂意”。
不過,一旦鍛煉時間和學習時間發生沖突,有65.5%的家長希望孩子以學習優先。這與孫云曉一項多年的研究相吻合。他發現,在全國中小學里面,有70%的學校校長和家長把學習當作第一位。這恰恰反映了根深蒂固的重智輕德、重智輕體的傳統教育觀念。
張榮榮(化名)是一位初中學生的父親,他的兒子一天要上七節課,每天在校時間接近12個小時,早七點到校,晚七點放學回家。吃過晚飯后,兒子仍有五六門功課的作業要寫。作為一名體育老師,張榮榮非常希望孩子更多地參與體育活動,但孩子迫于升學壓力不得不放棄體育活動。
在一切以學習成績說話的評價機制下,擠占鍛煉時間寫作業成了張榮榮給孩子的“最佳選擇”。張榮榮給出這樣的邏輯:兒子運動了,時間就少了,時間少了作業就完不成,完不成老師就會批評,受到批評就被認為是差生,這樣兒子受到的傷害更大。
“家長既想要孩子健康,又想要孩子學習好,兩者沖突后勢必有一個權衡和利益選擇?!痹趯O云曉看來,不少家長的選擇是太過“務實”。他說,學習成績看得見,而孩子身體健康的變化,一般在短期內是看不見的?,F在的升學機制決定了成績一定是第一位的,相對不那么重要的運動自然就被放到了第二位。
這與一考定終身的環境有很大關系。孫云曉認為,在不少家長眼中,孩子考試成績決定能否進名校,能否進名校則決定著前途。
孩子小的時候重健康,長大了重學習?
在調查問卷近百人的主觀回答中,中國青年報記者發現,家長輕體重智的選擇并非一成不變。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自身的心理也在發生變化。
一位年近40的家長在醫院里碰到過一位媽媽。這位媽媽的孩子患有哮喘,醫生告訴她,最好將孩子帶回家休養一個星期,每天必須用吸管喂藥。
哮喘是個不小的病,沒承想這位母親遲疑了一會兒,竟對醫生說,他已經四年級了,落下一周的課就跟不上了。
醫生很無奈,只能對她說:兒子是你的,你自己定吧。
作為旁觀者的這位家長看得明白,剛懷孕時媽媽總是說只求孩子健康、平安,孩子三四歲就開始拼幼兒園、拼“起跑線”,上了小學又和同齡人比興趣班、特長班,上了中學便比成績和課外補習的多少,以及未來的高考和大學。漸漸地,成績單在家長心目中的分量漸漸超過了體質測試單。
在這一變化過程中,不可忽視的是“比”和“拼”。一位受調查者的孩子今年10歲,這位家長抱怨孩子要學很多應試奧數、語法,使勁往前趕,“孩子大人都不情愿,但從不敢落下”。
這種“不情愿卻不敢落下”隱含著家長一種恐懼的心理,深怕自己的孩子運動別人的孩子學習,導致自己孩子學習時間變短,成績跟不上,耽誤了前途。因此,家長便一股腦地催促孩子去學習。
孫云曉認為,國家有義務出臺一些剛性的措施來保證孩子在校的運動。在這種強制性措施下,“你的孩子運動一小時,我的孩子也必須運動一小時”,有了這種時間上的公平,便不會有家長擔心“被落下”。如此,孩子每天的基本運動量就得到了保證。
2007年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和共青團中央啟動“陽光體育運動”,試圖推動全國億萬大中小學生在校期間每天鍛煉1小時,培養青少年參加體育運動的興趣。這就是孫云曉所說的剛性政策。不過,孩子體育鍛煉情況不僅取決于家長的態度,還有來自校方的實際情況和做法。至于效果如何,本報將做后續報道。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