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育,還是體育,這仍是個問題。這對在專家學者看來可以相輔相成的歡喜冤家,卻讓不少家長糾結:既不想讓孩子放下學習,又舍不得孩子的健康。通過清晰可見的成績單來反映的學習,似乎必須與他人比較才能說明問題,而反映體質狀況的體質測試單,卻像體檢報告一般成了私人的數據。為了讓孩子出人頭地,家長心目中的成績單漸漸地取代了體質測試單。
上個月剛剛發布的國民體質監測結果表明,我國學生體質總體狀況依然令人擔憂。其中,中小學生超重與肥胖率繼續增加,視力不良檢出率持續增高并出現低齡化傾向,大學生的體質狀況則繼續下滑。
近日,本報和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領導小組辦公室通過民意中國網對3144人進行的“陽光體育公眾調查”顯示,87.0%的家長愿意自己的孩子參加陽光體育運動,其中64.9%的家長表示“非常愿意”。但調查也發現,當鍛煉時間和學習時間發生沖突時,65.5%的家長仍希望孩子以學習優先。
87.0%家長希望孩子參加體育運動,但超半數“說到做不到”
一位家長在調查中說,孩子雖然剛剛小學4年級,雙眼卻已400度近視,且在繼續下降,屬于典型的豆芽菜體型。而在孩子的班里,學生幾乎全都戴眼鏡,書包都有十幾斤重。當這位家長在路上看到小孩子拉著帶輪子的書包時,心中只有一個念頭:我只想要孩子健康,其他的都可以不要。
“哪個媽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身體健康,多運動對身體總是有好處的?!边@位家長說,只要有時間她就往外“攆”孩子,非常希望孩子出去活動,跳繩、滑板,追逐嬉戲。
讓孩子有個好身體,是家長希望孩子參加體育鍛煉的最重要原因。調查顯示,87.0%的家長愿意自己的孩子參加陽光體育運動,其中64.9%的家長表示“非常愿意”。僅1.7%的家長表示“不愿意”或“不太愿意”。
同時,有70.7%的家長認為保證孩子鍛煉身體是家長的一項監護義務,這一數字略低于公眾(74.1%);94.5%的家長認為參加體育鍛煉是孩子的運動權利,與公眾的態度一致。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說到做不到”。
調查發現,當孩子的運動權利受到侵害時,45.6%的家長明確表示會幫孩子維權,14.9%的家長表示“不會”,39.6%的家長表示“不好說”。這意味著,只有不到半數的家長會選擇維護孩子的運動權利。
一位來自江蘇的高中老師透露,有些學校為了升學率,把本該屬于學生體育鍛煉的時間用于學生自習,并時常有老師在教室監督;在一些寄宿制的學校里,晚飯到晚自習之前的時間內,要是班主任或者校領導看到學生在打籃球、踢足球時,會上前制止。遇到這樣的情況,家長的反應卻是不置可否:“畢竟學校這樣做也是為了孩子的學習和前途”。
孩子需要運動,家長也深知其利害,卻不去維護該權利,這種意識與行為上頗為戲劇性的反差,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孫云曉看來是家長利益選擇的結果,“家長當然不會擺明著去選擇傷害孩子,除非他們認為這樣的選擇是最有利孩子發展的。”
孫云曉分析,正因為在不少家長眼中,體育鍛煉并非孩子獲得發展的最好途徑,因此才會出現一些家長非但不去維護孩子的這種權利,還會認可并去幫助學校侵害學生的運動權利。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