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喊苦:咬牙虧損,日子實在難熬
面對物價上漲壓力,相比于學生的連聲抱怨,高校食堂卻是有苦難言:各地教育部門嚴格限制飯菜價格,而原材料成本和用人成本的大幅上升使得他們精打細算,仍然算不好這筆虧損賬。
自今年以來,物價持續(xù)上漲,而食品漲價成為了最主要的推手。國家統(tǒng)計局的相關數據顯示,2011年8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6.2%。其中,食品價格上漲13.4%,影響價格總水平上漲約4.02個百分點。市場物價的持續(xù)高位運行使得高校的食堂經營難躲漲價風潮,“咬著牙虧損”成為眾多高校食堂的經營常態(tài)。北京市教委的調查顯示,雞蛋、大米、肉類等原材料的持續(xù)上漲大大增加了北京高校食堂運營的原材料成本;而上海市教委通過對161個食堂的動態(tài)監(jiān)測得出了“上半年上海高校食堂原材料成本同比上漲19.3%,綜合成本核算后同比提高10.24%”的結論。
用人成本的大幅度提高使得高校食堂的虧本運行更加雪上加霜。據了解,北京高校食堂的勤雜工包吃包住包保險,每月需要1700元左右的工資,小炒工至少需要3000元以上;上海市最低工資標準、用工保險的提升也使用人成本增加了8.5%。而高校食堂工作量相對較大,不少人有“寧當外面端盤兒的,不當食堂掂勺兒的”的想法,因此即便很多高校亮出了不低的工資待遇,仍然很難招到食堂員工。
物價和用工上漲因素的兩項相加,導致高校食堂的運營成本大幅上升。而近五年來“外漲內不能漲”的政策要求使得高校食堂長期保本微利甚至是虧本經營,平抑物價能力不斷降低。據測算,目前高校食堂每人每月倒掛140元,其中食堂內部消化50元,采購環(huán)節(jié)消化20元,高校仍要虧損50元―70元。盡管自2006年以來各地政府紛紛對高校食堂予以補貼,但還是不能完全抵消虧損,“脆弱的價格穩(wěn)定”也逐漸成為高校食堂的頑疾所在。
經營探索:主動求變,莫讓“漲”聲變噓聲
“單靠補貼并不能解決問題。”某高校食堂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盡管省里按照學生人頭每月對高校食堂進行補貼,但市場變化太快,今天測算的虧損價格也許都填不了明天的虧空。面臨的又是龐大的學生群體,補助只能解決一時之困,關鍵還是得建立長效的保障機制。”
日前,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食堂工作意見》給高校食堂吃下了一顆定心丸。《意見》要求對高校食堂的用水、用氣、用電按照居民標準價格執(zhí)行,給予食堂稅收優(yōu)惠政策,對服務實體實行“零租賃”。食堂的大型維修改造、大型餐飲設備配置和更新,大型配套服務設施投入和運行費用由學校承擔。建立與物價上漲掛鉤的價格聯動機制,適時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臨時補貼或提高資助標準。高校統(tǒng)籌財政撥款、學費及其他收入等資金渠道,設立學生食堂價格平抑資金,根據價格上漲情況,適時對學生食堂進行補貼,抑制飯菜價格過快上漲,并將當年所用部分在次年補齊等。該政策的出臺既明確保證了學生食堂飯菜價格明顯低于校外同類餐飲價格,又指明了公益性與市場規(guī)律兼?zhèn)涞陌l(fā)展方向,讓高校食堂不再“咬牙硬扛”。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