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高校中的“逃課一族”,很多人批評當今的大學生自由散漫、缺乏責任感。然而,記者在一些高校聽課中發現,與教室里零零散散坐著幾個學生的課堂不同,有一些老師的課堂總是“人滿為患”——學生提前到教室占前排的位置,來晚了沒座只能站在教室后面,課堂上時不時發出陣陣笑聲 ,教室里充滿了活躍的學習氛圍。那么,逃課到底誰之過?學生、教師還是課程本身?
事例 美女教師受歡迎,后排站著也得聽
9月27日下午,經一位大二學生的推薦,記者來到了青島大學博學樓的某教室。這位同學告訴記者:“我們班的同學都覺得這位老師挺有意思,都喜歡上她的課。”這樣簡單的一句評價,讓記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畢竟,大學生自己評價“有意思”的老師不是很多,而且能讓大家都喜歡上她的課,這位老師究竟有什么本事做到這一點呢?
下午6點整,距這位嚴老師的課開始還有半個小時,教室里已經零星坐了幾位學生,還陸續有學生走進教室準備上課。記者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正好守在后門口,想看看有沒有人在上課途中偷偷溜走。
在半個小時的時間里,約120人的教室里,座位漸漸被同學們坐滿了。臨近上課,有幾個一起進來的同學只得插空坐在分散的位置上。還有三四個同學找不到位置,在教室門口徘徊了一陣,站在了教室后面。有幾個同學發現了記者這張陌生面孔,便向站著的同學使眼色,意思是:這個人可能不是來聽課的,這人一走,立馬坐下。
嚴老師是位美女,講的是中國工藝美術史,配合多媒體的圖片,同學們積極性很高。記者發現嚴老師能吸引住學生注意力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她經常用風趣幽默的語言與同學們互動,就連后面幾排的同學也聽得比較認真。嚴老師并沒有進行點名,中途也沒有學生離開教室。學生小吳告訴記者:“嚴老師是這學期剛剛帶我們課的,她的課逃課的很少,因為她很有趣,上課很不錯。大家都很喜歡她。”
說法 獲取知識的渠道多元,“課堂上沒有我想要的”
嚴老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有些老師的授課方式僵硬,課堂缺乏新意,是現在有些大學課堂不能吸引學生的部分原因。現在的大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是非常多元化的,他們接受知識的方式在不斷變化,他們接觸的知識和我們那個年代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我帶的是美院的學生,思維都很靈活,所以我們應該針對這些學生的特點來改進自己的授課方式。”
針對大學課堂里點名來督促學生上課的方式,嚴老師說:“我不會用點名這種方式來約束學生,大學生有自己選擇的自由,他們愿意干什么或者有什么其他重要的事情都可以去做。我覺得還是要用課堂的氛圍來感染學生。”嚴老師覺得,大學老師與學生是一種平等的關系,更多的是一種相互的交流,在學生們身上她也了解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新事物。
另一位在大學帶政治課的趙老師則告訴記者,像馬哲、思修等公共課,真正發自內心喜歡上的學生在少數,所以他們為了保持上課時的出勤率會采取點名、提問等一些措施督促學生按時出勤上課。“對于學生來說,逃課并不可怕,逃課去做和學習相關的事情也無可厚非,可怕的是去做和學習成長無關的事情,這是大學生對自己的不負責任。”
小于現在在一家房地產公司工作。他的大學生活用他的話來說“非常充實”,不是學業,而是種種“副業”讓他這樣感覺。他說:“逃課是可以的,但是逃課要逃得有質量。如果你覺得你有比上課更有意義的事去做,你就可以逃。”不過,小于認為,真正逃得有意義的人大概只占逃課人數的十分之一。大學四年小于送過外賣、做過家教、給文化公司寫過無數文案策劃。雖然耽誤了一些課程,可小于仍然覺得“利大于弊”。他認為,自己寫一份文案策劃所能學到的東西是上幾堂課無法得到的。
課堂上沒有我想要的、談戀愛成了他們逃課的主要原因。“這是大學里公開的秘密,也許課堂上沒有我想要的東西。”一位大三男生對記者說。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