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要求“性心理和戀愛心理”納入高校必修課,記者探訪福州大學城高校開課情況
東南網-海峽都市報9月27日訊(記者 李薇 實習生 林瓊) 大學生的性教育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教育部近日發布《普通高校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基本要求》,包括性心理和戀愛心理在內的心理健康課程,將成為大學生的必修內容。
一向羞答答的性教育,在大學課堂上應該怎么上?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福州大學城一些高校已經有課程涉及性心理及戀愛心理的內容,不過,這些課程都還是選修課。
福建師范大學
性教育選修課人數總是爆滿
學生最喜歡聽性生物學內容
“計劃生育中,男性結扎以后,是否還具備正常的性功能?是否還有射精現象?”在福建師范大學的《性健康教育》全校性公共選修課上,江劍平老師的這個問題,把許多同學問倒了。有同學弱弱地回答:沒有了吧?而正確的答案是:男性結扎后仍然具備正常的性功能,也有射精現象,只是精液中不再含有精子。
江老師的《性健康教育》公共選修課是福師大的精品課程,也是學校熱門選修課之一,每班限額150人,但報名總人數超過220人,最多時甚至達到250人。本學期,江老師在福師大開了兩個班,協和學院(福師大的獨立學院)開了兩個班。
據了解,江老師開設的《性健康教育》至今仍是福州高校唯一一門專門講授性科學的課程,總共26~28個學時,主要包含性生物學、性心理學、性社會學三方面內容。其中,性生物學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包括生殖系統的介紹、性發育、性行為與性反應、性生活與性保健等等。
在性心理學部分,講述了人類從嬰幼兒到中老年的性心理發展過程,而大學生的戀愛心理、婚前性行為,以及同性戀、易性癖、摩擦癖等性心理異常,都是教學的內容。“我會告訴他們,婚前性行為導致的意外懷孕及其他問題,不僅可能給女生造成身體上的損害,更可能帶來心理傷害,有可能走向兩個極端——要么對性行為抱有恐懼心理,要么從此破罐子破摔,無所謂了。”江老師說。
性社會學則講述了避孕的方法與選擇、性道德與性法律、性傳播疾病(艾滋病)以及性美育等等。
性對大學生依然很神秘
福師大公共管理學院選修了《性健康教育》的大二男生劉同學告訴記者:“選這門課是因為好奇,之前同學們私下討論的話題被江老師以一種學術的方式放到課堂上。對于這種大方的性教育課程,感覺很微妙。”
其實,對于性,大學生依然有很多的困惑與矛盾。江老師說,下課后常有學生找他“私聊”,他的公開郵箱也收到很多學生的求助郵件。“最多的是談失戀的,也有女孩子懷孕了不知所措的,還有人問我怎樣判斷是否懷孕,性行為如何做好保護措施……”就在不久前,還有幾個女生找到江老師說,她們常常在一起,也會摟摟抱抱,這樣算不算同性戀?
對于學生的問題,江劍平有問必答。他也經常進行匿名問卷調查。他發現,對現在的大學生而言,性依舊是神秘的話題,他們渴望了解,但又怕被人知道。對于網絡上菁蕪并存的性知識,他們缺乏鑒別的能力。
這門課的期末考試是開卷考,考試內容除了名詞解釋和簡答題外,還包括沒有標準答案的主觀論述題,比如:“如果你是中學老師,你會怎樣上性教育課?”“如何計算預產期?”“你對大學生婚前性行為是怎么看的?”……
江老師說,從匿名問卷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認為婚前性行為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少數學生則明確表示反對,應該慎重看待。還有不少同學說,希望《性健康教育》這門課“升級”為必修課。
開課之初曾遭“流產”困境
其實,江老師1999年剛剛開設《性健康教育》選修課時,還曾遭遇“流產”的困境——連續兩三個學期,全校只有區區幾個人選這門課。后來他才發現,不是學生們不想選,而是由于選課要填表交院系審批,很多學生“不好意思”。直到2001年春季,生命科學學院和外語學院的同學“率先吃螃蟹”,這門選修課才終于成功授課,開創了福建高校性教育的先河。
來自生命科學學院的江劍平是中國性學會性教育委員會委員,其實他的“本業”是研究解剖生理學和神經生物學。他之所以開設性健康教育課程,是因為在1996年參加了“全國大學生性健康狀況調查研究”。這次研究,讓他深入了解到大學生對性的困惑與矛盾,對性知識的渴望,促使他“下決心為他們做點什么”。2006年,江劍平將自己編寫的《大學生性健康教育》課程講義進行修改和補充,由科學出版社出版成書。如今,該書第二版已經面世,全國已有幾十所高校將其當作教材或教學參考書。
有人說,大學才開設性教育課太遲了,但江老師的眼光則看得更遠。“開這門課一是亡羊補牢,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性知識,消除性愚昧無知;二是希望這些學生能發揮輻射作用,把正確的性知識傳遞給他們的同學、朋友。最重要的是,我的學生以后也將成為老師、家長或媒體人,5年、10年后,希望我的課還能影響到他們,希望他們能夠應用我所傳授的知識和觀念,加強對下一代的性教育。”
江劍平說,性教育是一系統工程,家庭、學校和社會應該同步進行,才能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