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步入大學校園的新生們,既會品嘗到成功,也可能遭遇苦惱。如何成功適應大學生活,是一個大課題。
對于即將邁入鄭州大學的“準大學生”李佳川來說,即將開始的大學生活讓她既向往又忐忑:上網尋找新生群和小組、提前探秘大學校園、自學專業課程……李佳川并不是個例。前后兩個月時間,高中生“變身”大學生,這意味著要離家、自立、自主學習,突然的變化令新生有些迷茫,而大學,又將如何引領他們進入全新的人生階段?
現象1 “上大學突然不會學習了?”
小戴目前是南京大學的大二學生,學習成績優秀,各項學生工作皆有矚目成績。但當她談起初入大學的感受時,學習竟是她新生時期的最大困擾。
“剛入學的第一感受就是自己能支配的時間多了。”新的學習生活環境,讓小戴很興奮,她參加了一系列的社團活動,這些活動占用了她大量的時間,有的時候不得不“翹課”……如此折騰,學習自然被擠到九霄云外。期末考試來臨,她不得不捧著數本依然嶄新的教材出入通宵自習室,可是成績還是慘不忍睹。
像小戴這樣的例子在大學生中不占少數。高中與大學的教育方式與學習方式脫節嚴重,從高中大密度的“月考”、“周考”到大學的“放任自流”,自主學習成難事。不少學生笑稱大學的典型時間分配就是“先玩一學期,再為考試學幾周”。更有學生上大學如同“進了天堂”,平日通宵廝殺游戲,考前通宵啃書本。來自“搜狐-麥可思2009級大學新生月度跟蹤調查”與“騰訊-麥可思2010級大學新生月度跟蹤調查”的數據顯示,50%以上的學生認為“學習問題”是入學后的主要問題。
一些高校已經意識到了這點,清華大學走在了前面。從2008年開始,清華每10名新生就有一名指導老師陪伴著度過第一學年,他們一起談心、一起出游、一起聚餐,近距離地接觸讓指導更有了針對性。此外還有“新生研討課”供新生選擇,以小班授課的方式對新生進行“通才”教育,介紹大學學習方法。不過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學生需要抽簽才能選到此課,因此,很多學生希望此類針對新生的課程最好能全面普及。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