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寒窗苦”后又成“寒門苦”——中國社會拷問“寒門難出貴子”現象
又將是一年開學時。經歷過十二年“寒窗”苦讀的一批莘莘學子將懷揣夢想走進大學殿堂,但他們中相當一部分人也明白,夢想與現實的天塹不是用十多年的苦讀就能勾連的,人脈和社會地位往往是通往“成功之路”的橋梁。
29歲的女博士生小宋今年剛從南開大學畢業,希望能在北京安家落戶的她幾經周折終于在北京獲得一份比較滿意的工作,但她卻高興不起來。英語八級、若干篇專業論文、相貌姣好……這些都沒有成為她找到工作的“法寶”,最終起“制勝”作用的仍是她父親的關系,這讓她感到有點受挫。
“比起很多現在工作還沒有著落的同學來說,我的情況還算好的,他們有的因為不愿意放棄專業只能回家任教,有的為了在大城市落戶只能選擇與專業毫無關系的工作,這是對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小宋有些憤慨也有些不好意思,“沒想到,我也成了‘拼爹’一族。”
“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在素質教育盛行的當下中國,高考題目對寒門學生越來越不利,而在激烈競爭但教育資源又不盡平衡的考試社會,從幼升小、小升初、中考直至高考,還有各種培訓班、考證等,都需要金錢去填平。因此相較而言,那些寒門出身、尤其是農村孩子進入大學,尤其是優質大學似乎也越來越困難。
一位自稱在經濟特區教書的中學教師linyang222近日在微博上感嘆:“寒門再難出貴子”,這條微博引起熱議。新浪微博特別進行了“當今中國寒門是否難出貴子”的調查,已有一萬多人參與討論,結果顯示逾7成網友和那位老師的感嘆相同。
“我們小時候讀書,成績好和家庭條件基本成反比。而現在的尖子生,除了家庭教養外,父母都舍得花錢讀各種培訓班,甚至請私人家教。在起跑線上,寒門學子已經輸了。”這位老師在博客上說。
“我就輸在了起跑線上。”在合肥一家高檔會所里給人做美容的21歲農村姑娘劉成文告訴記者。
家住肥東縣大戶鎮唐井村的劉成文從小學到初中成績一直很好,“考上重點大學”——“到大城市找到好工作”——“接父母來繁華都市過好日子”一直是她奮斗目標。父母對她的期望也很高,這從給她起的名字就能看出來。
但這些計劃卻因市里的重點中學需要繳納高額贊助費而擱置。最終,成績還不錯的她只能選擇在家附近的一所普通中學讀書,“高考語文試題中有一些聯系實際的拓展題,我根本聞所未聞;英語就更不用說了,學校聽力設備差老師發音不準”。
“我要為弟弟將來娶媳婦出力。與其做失敗的投資,不如早點從學校出來賺錢貼補家用。”劉成文說。
一項統計顯示,近兩年來,中國城鄉大學生的比例不斷擴大,農村大學生占比不到20%。而在上世紀80年代,高校中農村生源占30%以上。
苦讀之路已經艱難,就業更是“漫長成才道路”的最后一個臺階。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通過“高考”從基層選拔大量人才進入高校,在接受數年的免費高等教育后,他們被統一分配至各級政府、工廠等國營機構。高考以其淘汰率高,難度大而成為許多中國人人生中的重要經歷,同時這也成為中國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方式,無數中國農村子弟正是通過高考進入城市,實現農業人口到城市人口身份的轉換。
但是近年來,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大學生逐漸失去了當年“天之驕子”的光環,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生們正面臨殘酷的就業競爭。
許多像劉成文這樣的“90后”農村子弟,雖然同樣背負著家庭乃至整個家族的厚重期望,卻已經沒有他們大學里的鄉村前輩們幸運。調查顯示,隨著中國高考的擴招,農村孩子上大學的機會雖然增多,但上好大學的機會少了,進而找到好工作的機會也相對少了。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