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給你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你是否還會選擇現在的學校?”就讀于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系的2010級學生葉紫君,堅定地選擇了“是”。
短短的迎新周之后,葉紫君就深深地愛上了自己的學校。她對媽媽說,很想和那些博士生一樣,一直留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上學。
開學前兩周,學校給她寄來厚厚兩本新生手冊和學生會宣傳冊,附帶需要預備的各種物品清單。從新生該如何入手創建自己的社團,到如何應對緊張情緒和壓力,手冊中事無巨細均詳細列明。
新生周里,學校更是邀請家長參與迎新活動,“深度”游校園,面見孩子導師,加強溝通;各門選課老師匯聚一堂自我推介。
“在倫敦政經學院,‘迎新周’絕對不是走個形式給學生和家長看。它的真正意義,是讓我們用一種前所未有的輕松、積極的心態,去迎接隨之而來的全新人生——大學生活?!比~紫君說。
武漢某省屬高校2010級新生黃磊則沒那么幸運。
黃磊至今記得,剛開學時,因為自己對校園不熟悉,第一次從圖書館出來就迷路了。找不到寢室、找不到教室在黃磊的大學初期頻繁上演,而偌大的教室里教授上完課很快消失,沒辦法提問也讓他困惑了很久。
事實上,黃磊的遭遇是國內很多高校新生入學時都會有的經歷。
近日來,各大高校錄取通知書陸續發放,淘寶體、存折、游戲光盤……通知書爭相貼近90后。一些高校更是首次與新生微博互動:新生咨詢,你問我答。
國內高校錄取后的新生工作開始變得越來越溫情。但對于如何幫助新生順利實現從“高中生”到“大學生”的角色轉變?第三方調查機構麥可思調查顯示,高校給出的答卷似乎不太令人滿意。
調查結果顯示,國內高校在新生入學教育方面的缺失,導致新生入學面臨諸多適應問題。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