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占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比例只有1.2%-1.3%,且多年不增長。
●半數左右教師不愿意或者勉強從事幼教工作,教育行為水平堪憂。
●如果政府在增加學校選擇的同時,卻不提供保障措施來保護處于不利境地的兒童,學校體系將成為不公平的源頭。
●我們培養了許多年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這是錯誤的。
隨著新學期的臨近,孩子上幼兒園的話題,再次成為網絡上的熱點。廣大網友在羅列自己孩子入園“悲慘遭遇”的同時發出質疑:孩子入幼兒園難已經引起國家關注,有關部門已制定相應政策,為何寶寶依然“入園難”?
“寶寶的事”成為“國事”?
看看數據:
人智力發展的速率是:1歲時達到20%,4歲時達到50%,8歲時達到80%,那么也就是說,人的智力的四分之三是在入小學前形成的。
美國經濟學家杰弗里·薩克斯早在2004年就用大量的實驗證明:社會公共資金對幼兒個體的投入,給社會產生的投入回報率為1∶12.9,這種回報特別體現在提高國家人口素質、減少貧困、犯罪等社會問題等方面,而這個比率隨著個體年齡的增長呈明顯下降趨勢。“這個觀點在學前教育研究領域被普遍認同,寶寶的事理應是國事。”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馮曉霞一直致力于幼兒教育研究。“經歷了2010年,如果說學前教育迎來了春天,還為時過早。”
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談松華在前不久召開的學前教育高峰論壇中介紹:“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已經從2009年的1.2萬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8萬億元。”但資料表明:目前我國學前教育經費所占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比例只有1.2%-1.3%,且多年不增長。學前教育在國家財政性教育預算中也沒有單項列支。
寶寶入園問題屢屢見諸報端,并被寫在了《政府工作報告》中。可落到實處,除了經費問題,教師培養也“困惑”著學前教育。
2008年中央教科所組織的“全國11省市幼兒園教育質量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半數左右教師不愿意或者勉強從事幼教工作,教育水平堪憂。
“我們小小的一個幼兒園,二三十個職工,就有9種‘身份’——公務員編制、事業編制、聘任制干部、臨時工……”已經在某省級示范幼兒園中班當了十年幼兒教師的小張有些無奈地介紹著情況。“省級示范幼兒園”尚且如此,其他幼兒園的教師身份不落實、待遇缺乏保障、隊伍不穩定等問題可想而知。渺茫的前景,缺乏保障的待遇與權益,讓教師難以安心工作。據了解,占我國幼兒教師總數80%的廣大農村幼兒教師,長期以來因沒有明確教師身份,不能享受教師待遇,工資、醫療與養老保險等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