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代替孩子做選擇
孩子的心理獨立期有三個階段,分別是3歲、9歲和12歲。小的時候,孩子自己吃飯,父母應關懷而不干涉,不要說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來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么衣服你也要代為選擇!還有不聲不響為孩子報了鋼琴班,都是不智之舉。
家長總是在用“自己的頭腦”操控孩子,但是忽視了代替的過程就是剝奪孩子成長的過程。你剝奪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長,孩子就喪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8、限制孩子做他想做的事
父母喜歡說:不要這樣,不要那樣!
然而孩子的天性是,你越不要我這樣,我越要怎么樣!
9、總是擔心孩子
不認為孩子有控制能力,不認為孩子其實可以!所以——你覺得最好的辦法,就是去擔心!可是結果卻恰好相反。你擔心孩子早戀,孩子一準早戀;你擔心孩子網癮,孩子一定網癮!
有個媽媽在孩子還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在經過一間網吧時警告孩子:看見沒,這是網吧,很多孩子一進去就變壞了,你可不能進去!一天又一天,一開始孩子不明白,但是心里好奇極了,終于有一天孩子忍不住,要走進這間網吧看看。
再后來孩子網癮了!孩子是否自信,取決于父母對待他們的態(tài)度。
10、不相信孩子
不相信孩子的根源是父母不相信自己。當孩子對媽媽說:沒事,我一個人在家寫作業(yè),你去忙吧!媽媽一關上門就想,孩子一定在家玩電腦呢!這樣的反 應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信任我、不喜歡我、不尊重我!不相信孩子就是在毀滅了孩子的自尊。父母總是努力把自己的孩子朝著成功的方向培養(yǎng),致力于培養(yǎng)孩子成 “才”,而忽視了孩子要先“成人”的問題,以至各種各樣的問題孩子越來越多。
鵬宇老師認為: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把自己的狀態(tài)調整到平靜和喜悅的過程,平靜和喜悅的狀態(tài)就是愛!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心量拓寬的過程!改變孩子很容易,當你“容”下孩子時,孩子就“易(改變)”了!
父母小小的改變,孩子大大的不同。
他會一點一點從父母那里學會“比較”,并且用“比較”殺掉自己的自信,讓自己永遠被“比較”來的“痛苦結果”所折磨。
家長應該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優(yōu)秀的!每個孩子都自有一份屬于他的優(yōu)秀之處!不要用比較殺傷孩子的自尊了!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