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必要對孩子進行道德說教
很多家長也認為道德感重要,所以會對很小的孩子進行道德說教。比如教育孩子把自己的東西讓給別人,有禮貌的跟人打招呼,用狼來了的故事教育孩子不要撒謊。對六歲前的小孩進行道德教育有用嗎?
其實沒必要。小孩雖然在兩歲左右就有了自我意識,知道自己和別人是獨立的個體,但六歲之前對別人的真正心理動機判斷并不準確,因為沒那個本事,他們往往拿自己的心思去判斷別人的心思。比如一個四歲小女孩陪媽媽去給要出生的小弟弟買衣服,會興致勃勃地挑一堆自己喜歡的粉色衣服。同時,自我意識的崛起讓他們特別鐘情于保護自己的東西和地盤。我還清楚地記得小時全家唯一一次離開山東遠行去上海。在徐州開往上海的火車上,我正在吃一塊面包,那時可是難得的好東西。對面坐著一對年輕夫妻,笑嘻嘻地盯著我目不轉睛地看。我心里特別緊張,想著“壞了,他們想吃我的面包”。后來趁去廁所的時候,我小聲告訴了媽媽我的擔心,媽媽笑笑沒說話。另一次,六歲時上一年級,一個同學到我家玩,我們正好在吃包子,也是難得的好東西。我媽給了那個同學一個,我心里很舍不得。那同學吃著竟打了個大噴嚏,把滿口嚼碎的包子噴了我媽一身。第二天上學,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我氣憤地向站在講臺上的老師告了那個同學一狀。
我長大后,每每想起小時做的類似的事情就內疚不已。直到學了心理學才明白,自己只是一個正常的有“自私心”的小孩,因為行動自由膽子大些,把 “自私心”毫無保留地展現在大家面前。長大后的我是個很大方的人,打心眼里不計較這種小事,遇到要放棄更大的利益,我也常常毫不猶豫。
讀了《夏山學校》,我更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小的時候該自私時因為沒有大人的呵斥享受了自私的感覺,得以度過了那個階段。如果從小被壓抑著做 “好孩子”,就沒有機會徹底搞懂自己是誰,自己的需要是什么。一個對自己都糊里糊涂的人是沒有真正的發自內心的力量和能力去關懷別人的。但是,父母對我的愛護,和眾多生靈打交道的機會,讓我保持了人性中本來就有的愛心和同情心。那才是我道德的基礎。
六歲前的孩子,只要我們保持和加深他們天生具有的對大自然的親近感、對所有生命的認同感,保持并培養他們的愛心、同情心,他們就具備了道德的基礎。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