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明和道德并不沖突
道德心有什么重要?我周圍那些真正生活幸福事業有成的人,沒有一個是缺乏道德心的。而有些看似事業成功、外表光鮮的人,因為缺乏道德感,生活中隱患很多:或內心空虛,或家庭搖搖欲墜,或事業戛然而止。因為從事心理學工作,碰到的這種例子數不勝數。其實你只要隨便翻開一天的報紙,新聞里也充斥著這樣的例子。
真正持久可靠的商業成功也要靠企業家的道德感。大衛-羅斯(David Rose)被經濟周刊稱作“征服世界的企業家”,在創業有成以后,他和另外60 位富有的企業家組成一個團體,專門為有潛力的新興企業家投資。他列出了10 個投資人最在意的被投資人素質。第一個就是“正直”。他說誰都想和一個正直的人做生意,因為你能相信的人才值得你去投資。
說的面再小一點,沒有道德心的孩子在學校里都很難生存。我常常有機會觀察莉莉和她的同學朋友玩游戲。規則怎么定,該誰了,誰出局了,誰該道歉,每次玩耍,每個游戲都牽扯到公平這個概念和它的執行。哪個孩子如果判斷不準怎樣做才公平,往往會被集體邊緣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這個小孩和別的同學處不來”。人天生就想和別人在一起,不被別人接受,被邊緣化的孩子很痛苦,很影響學習需要的專注力。不幸的是,不少孩子和家長也許永遠都不明白問題出在孩子不具備一些初期的道德準則。
我們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了能孝順我們?孝順不見得是在金錢物質上,而是孩子關心我們,承認我們過去的努力,尊重我們年老后的權利,維護我們生存的尊嚴。能這樣對待年老家長的孩子是有愛心驅使的道德感的孩子,這種道德感是從小培養出來的,適用于萬物。一個小時候對父母看似俯首貼耳,對別人漠不關心、無動于衷的孩子長大后內心是不會有真正的道德力量去孝順父母的。孩子的心只有一個,它不能被切成很多塊。愛、同情心、仁慈、道德心、公平心都是流淌在孩子整個心中的血液,決定孩子的行為。如果我們想讓孩子對我們公平、仁慈,就要讓孩子對自己有愛、對自己公平,對別人有愛、對別人公平。
有些家長把愛心、道德感和不精明、傻,甚至受欺負等同。其實道德感和精明處事并不沖突。
人的本能是在所處的社會為自己獲取資源,得以維系生命和生活。獲取資源的手段有道德的,有不道德的。“精明+道德”是獲取個人利益的最高級手段,我身邊的很多事業有成的人都具備這兩個素質。
在還是小孩子的莉莉身上我都能看到這種結合。她愛心豐沛,為人誠實,同時又很會用正當手段為自己謀利益。每見到街頭藝人、無家可歸的人她就掏錢奉上,但自己轉頭就去想辦法掙錢,比如畫些實在讓我們動心的畫,我和大衛自動爭相購買。她會想辦法制約我們的行動,并從中獲利。大衛走在街上有時喜歡哼歌,上小學的莉莉覺得丟人,便設立唱歌罰金—發生一次家長在街上唱歌的狀況,她要罰10 美元。雖然我們自認為說話很誠實、認真,但她有時還覺得不夠,便設立了撒謊罰金、笑話別人罰金,每違反一次罰10 美元。雖然直到目前罰金只是口頭支票,但她還想著增加收入,便設立保險:如果每兩周交30 美元保險金,兩周之內發生的犯規就不用交罰金。大衛開心地說:“那我就先買兩周的唱歌保險吧,先隨心所欲地在大街上唱兩星期歌再說!”我正在為他的果斷叫好,莉莉說了,“你見過有人買了汽車保險就三天兩頭故意去撞車嗎?”好厲害的比喻!
小學四年級時,莉莉想看一個流行電影,但因為其中有些暴力成分,我們起初不同意。她有效地發動了一個全面的運動來說服我們改變心意。她先把電影的藍本小說讀完了,確認、挑出了其中暴力的成分,研究后向我們分析這種暴力不同于一般的暴力,它其實揭示很復雜的人性,促使人思考和提升。她和看過這本書的同學交流,大家互相商量如何說服家長,并“引誘”老師也去看了這本書,在班上形成一種氣候。最后,大衛就電影內容和我們的擔心設計了一系列“刁鉆”的問題,莉莉像博士論文答辯一樣一一認真給予答復,展現了她對自己的心理狀態、電影內容、觀看后結果的很深刻的思索,所以電影看成了。她用精明和誠實獲得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因為是通過正當手段獲得的,她不用日后內疚自己騙了人,不用
惶恐自己怕被識破,能更放松地享受自己的勞動、智慧所得。同樣重要的是,每有一次這樣的經歷,她的“誠實+精明”的雙重能力就得到了進一步鍛煉。
相反,如果孩子小時候沒有機會去同時培養道德和精明,所剩可用的謀生手段好像只有就普通社會倫理來說不道德的那些。很多紐約窮人區里的孩子,他們的家長因為販毒、吸毒、搶劫、非法持槍而進監獄。孩子沒有正面的家長榜樣,沒有家庭關懷和教育去培養道德和精明,只有也走上這條窄窄的歪道,重演父輩的悲劇。一個五歲的孩子嚷嚷著自己未來的理想“我要當官!我要讓他們給我買汽車,買別墅!”,我為他擔心。孩子,你怎么不知道還有那么多比當官更坦然、有效、有成就感的方法讓你來得到這些東西呢?
如果我們從小放棄對孩子愛心、同情心、道德感的培養,等于堵死了孩子面前該有的一條寬廣大道。那對孩子是不是太不公平了?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