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某種條件下這種規律、對稱、完滿等等有了缺陷或者遭到破壞,該有而沒有,這就出現了空穴,這種空穴會讓人產生上面所說的完滿心理,使人產生一種欲望,希望去填補上這個空穴,我們可以把這種欲望比喻成空穴產生了吸引力。知識結構與能力機構上也會產生這種空穴。因此,啟發就是形成空穴,所謂空穴就是“該有而沒有”,它是由一些已有的東西特殊地組織在一起襯托出來的局部的“沒有”。怎樣形成空穴呢?一是讓人感到“該有”,二是讓人看清“沒有”。
孩子的天性和需求為誘發求知欲提供了可能,即提供了“有”,所以誘發孩子的求知欲的主要內容是,從天性出發,著重指出“無”的存在,從而讓他們感到“該有”并看清“沒有”。
并且把知識的學習放在知識體系中去理解,讓孩子不但知道該知識點,而且知道與該知識點相關的知識,做到“知其然,亦知所以然”,這樣就會使新知識很容易被原有知識兼容,在兼容過程中,培養更高的解決問題能力,形成更多求知意識。
前面說過,求知欲是人內在的動機和愿望,所以,一定不能阻塞了孩子內心深處向外延伸的線路,內在線路阻塞,就不可能與外在的影響對接,那樣你怎樣打罵,怎樣苦口婆心,怎樣恨鐵不成鋼,也是無濟于事的,孩子就會把你的話當作耳邊風。
孩子不愛學,通常不是我們的影響或者嚴格要求不夠,而是人為地阻塞了孩子的求知欲輸出的線路和接口,比如夢想,好奇心,成就感,感恩,發奮,發憤等就是需要我們經常疏通和維護的重要接口。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