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林改之后,鐘亮生因地制宜發展起了養蜂業。 黃海 攝
福建森林覆蓋率達66.8%,連續40年居全國首位。這是永安生態公益林。 黃海 攝
印記故事
不砍樹,照樣能致富
東南網9月30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 )
秋收時節,武平縣最高峰梁野山下,養蜂人吳香財忙著搖蜜、割蜜,為秋蜜上市做準備。
“一個蜂箱產20斤蜂蜜,消費者可通過網絡實時查看生產流程,在線下單采購。”他說。
吳香財是武平縣永平鄉孔下村村民,因殘致貧,生活一度困頓。幾年前,他加入梁野仙蜜養蜂專業合作社,花了2200元辦起養蜂場,三個月就回本了,如今每年純收入數萬元,成功脫貧摘帽。
梁野仙蜜養蜂專業合作社已帶動100多位殘疾人脫貧奔小康,吸引500多位林農投身養蜂大軍,年產值超千萬元。
合作社的發起人,是當地養蜂大戶鐘亮生。他形容吳香財們的脫貧致富路為“不砍樹也致富”。其背后的動力,源自那場發端于武平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好蜜源重現山頭,下崗護林員找到新商機
1998年,鐘亮生從部隊轉業到地方,成了武平縣的一名護林員。與盜伐者斗智斗勇,是他工作的常態。
“但凡家里急需現金,林農就跑到山上集體林中砍上幾棵樹。你也砍,我也砍。”鐘亮生說,在集體林統一經營的年代,林農缺少收益權利,卻承擔集體林管護責任,結果誰也不愿意管,以致盜伐成風,屢禁不止。
一場從山下轉向山上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改變了現狀。
2001年12月30日,第一本標注著“林地使用權、林木所有權和林木使用權歸林農自己所有”的新式林權證,在武平縣萬安鎮捷文村誕生。福建林改由此拉開序幕。這場改革的核心內容是“明晰產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確保收益權”,旨在實現“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
林改之后,林農格外珍惜自家的林子,從此盜伐不再,山頭復綠。數據顯示,2001年,武平縣近330萬畝林地林木總蓄積量為900多萬立方米。到了2016年,這個數字超過2100萬立方米,10多年間增長了1倍還多。
鐘亮生因此下崗了。但他很快就從綠水青山中發現了新商機——好山好水出好蜜。
“本土烏桕樹開的綠花采下來的蜜最好。要是在以前,烏桕樹長不到碗口粗就被砍光了。現在,好蜜源重現山頭。”2006年,鐘亮生重新“上崗”,繼承老父親的養蜂絕活兒,利用本土豐富的優質蜜源,因地制宜地發展起了養蜂業。
很快,梁野仙蜜一炮打響,訂單紛至沓來。主打綠色生態牌的梁野仙蜜逐漸走出閩西,遠銷北京、香港等地。
這時,鐘亮生又想著如何帶動更多林農共謀綠色事業。
2011年,他發起成立梁野仙蜜養蜂專業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吸納本地林農參與,并為新蜂農們提供技術、蜂種、市場通路等全套支持。
為帶動殘疾人脫貧奔小康,鐘亮生主動找到縣殘聯,簽訂共同扶持殘疾人養蜂的“三一制”協議——符合條件的殘疾人申請養蜂項目可得到縣殘聯三分之一的補助,合作社扶持三分之一,蜂農自籌三分之一。
“以前,林農只會計算直接砍樹能掙多少錢,現在學會了從經營林下經濟的角度算長遠賬。”鐘亮生說,一場林改,打通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換的通道,讓“社會得綠、林農得利”變成可能。
窮山村辦“森林人家”,戶均年收入超20萬元
在“全國林改第一縣”武平,類似的故事不勝枚舉。
當地充分發揮豐富的森林資源優勢,鼓勵和引導農民大力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產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等四大類型的林下經濟。其中,森林旅游已成為一張名片。
城廂鎮云礤村位于梁野山南麓,平均海拔近600米,群峰環抱,森林蔥郁。村民靠山吃山,上山砍木材、打野味、采摘野生食用菌曾是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在林改過程中,村里的15830畝林地全部被劃為生態公益林。這意味著,曾經賴以為生的林木資源,再也不能隨意砍伐。
但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云礤村的生態環境大為改善。頭腦靈光的村民嘗試改造自家民居,為過往游客提供歇腳休憩場所,并供應土雞、土鴨等本地好料。森林人家由此誕生。
如今,這個曾經全縣最窮的山村,聚集著30多戶森林人家,從業人員近400人,每戶森林人家年均收入超過20萬元。
“多年來,福建堅持不懈地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生態保護與林業發展夯實了制度基礎,為全國林改不斷提供新鮮經驗。”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說,通過多年林改,福建已初步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林業產權制度,未來的重點在于如何持續深化,不斷完善制度配套,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調促進的道路。“譬如,林改帶來林權結構小型化、林地資源分散等新情況,如何解決林農抵押難、貸款難等問題,如何推進林業適度規模化經營,發展新型林業經營主體。”
因為一張“惠林卡”,云礤村的30多戶森林人家集體受益。
為了讓綠樹變活錢、青山變金山、資源變資產,龍巖市通過銀林合作,推出普惠金融產品“惠林卡”。林農用林權證直接辦卡,一次性授信5年、最高30萬元,隨貸隨還。相比傳統林權抵押小額貸款,“惠林卡”免評估、免擔保,收費更低,期限更長,有效破解了林農融資難、融資貴等難題。更重要的是,其貸款范圍由林權抵押貸款拓展到花卉苗木、林下經濟、森林旅游、林產品采集加工等涉林領域。
“惠林卡”是福建深化林改、推進林業金融創新的代表作。
“我們在全國率先開展以林權抵押貸款為主要內容的林業融資改革試點,創新推出‘福林貸’‘惠林卡’等普惠金融產品,率先開展林業小額貼息貸款試點,率先成立省級林權收儲機構,并在全省成立林權收儲機構48家。”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截至目前,全省為林農發放普惠制金融貸款19億元。
今年5月,福建出臺《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八條措施的通知》,旨在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加快林下經濟發展。“林八條”重點支持發展金線蓮、鐵皮石斛等林下種植業,蜂、梅花鹿、稀有蛇類等林下種植業,省級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采取“先建后補”方式支持林農以及林業專業合作社、家庭林場、“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等經營主體發展林下經濟特色產業。
據悉,2013年以來,省級財政累計安排林下經濟扶持資金4億元,省級投入居全國首位。至2018年底,全省發展林下經濟面積近3000萬畝,產值達600多億元,實現“不砍樹,也致富”。
責任編輯:黃仙妹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福建印記】鷹廈鐵路:連通省內外的第一條鐵路2019-09-30
- 山定權 樹定根 人定心——福建林改奏響綠色發展詠嘆調2017-07-10
- 福建林改:綠了山包鼓了腰包 產權明了林農做主2017-06-09
- 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林改作出重要指示 省委常委會傳達學習2017-05-27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福建印記】鷹廈鐵路:連通2019-09-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