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公布《校車安全條例》
11月27日,溫家寶總理出席全國婦女兒童工作會議時稱,已責成有關部門在一個月內迅速制訂校車安全條例,抓緊完善校車標準。
12月11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公布了《校車安全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向全社會征求民意。征求意見稿規(guī)定,對學生居住分散,難以保障就近入學或者在寄宿制學校入學的農村地區(qū),國家通過財政資助、稅收優(yōu)惠、鼓勵社會捐贈等多種方式,支持使用校車接送學生服務。征求意見稿同時規(guī)定,校車享有優(yōu)先通行權。
我省啟動校車安全大檢查
校車安全一直是我省各級部門非常重視的問題。多位省領導針對校車問題進行批示。省教育廳、省公安廳、省交通運輸廳和省安監(jiān)局聯(lián)合組成4個督查組,對全省各個設區(qū)市及部分縣(市、區(qū))、鄉(xiāng)鎮(zhèn)和學校開展了校車和學生接送車輛安全大檢查。
關注校車安全,本報也在行動。11月底,本報聯(lián)合福州市交巡警、教育部門推出了“校車噴黃大行動”,為部分學校的校車免費噴黃,使校車行駛在路上更醒目。
此外,全國各地也紛紛開始了校車整治工作,并出臺了一系列校車新制定。如重慶成立首家校車公司;深圳校車未來擬由財政補貼支持運營。
德清校車的標桿意義
甘肅校車事故后,浙江德清的“特權”校車進入公眾視線。2009年,浙江德清縣政府斥資2000萬元,向中標企業(yè)定制了79輛校車,并專門成立了負責學生接送管理的公司。
據(jù)悉,德清校車每年的運營成本為500多萬元,一半以上靠財政補貼,約占全年教育投入的0.8%。這些“特權校車”運行近兩年,從來沒有發(fā)生過一次交通事故,安全率達百分之百。
評
別讓校車這道題“無解”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袁桂林收集了近5年來74宗學生上學車輛安全事故的數(shù)據(jù),結果發(fā)現(xiàn),死亡者中有74%是農村學生。同時,49%的校車事故發(fā)生在義務教育階段,50%發(fā)生在幼兒園階段。
校車事故背后,折射出兩大中國教育現(xiàn)狀:一是從2001年開始席卷全國的農村撤點并校現(xiàn)象,使得農村很多學生不得不遠距離上學;二是大量民辦幼兒園為攬生源,實行遠距離招生。這兩大現(xiàn)狀都產生了校車需求。前者是政府為了優(yōu)化教育資源,以節(jié)省教育投入,后者則是政府對學前教育投入不足。說來說去,都繞不開一個“錢”字。
2010年兩會期間,有全國人大代表提交了“在全國實施校車安全工程”的議案。教育部回復表示,財政投入不足是開展校車工作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在全國范圍內的學前和義務教育階段購買校車,政府需要投入3000億元的預算,且一年的運行、維護費用為1500億元,最后的結論認為,4500億元的政府買單費用太大。
給孩子一個踏實的座位,別讓血淋淋的慘劇再度發(fā)生,政府一方面加大對校車的管理力度,另一方面,恐怕還需舍得拿出大錢來,為校車“買單”,否則,校車這道題會成為無解的題。
點觀
@楊東平(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北京理工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今后,我們將日復一日地像擔心礦難那樣擔憂校車事故。它所呈現(xiàn)的,是農村地區(qū)持續(xù)十年的大規(guī)模撤點并校造成的“上學難、上學貴、上學遠”的惡果。而且,問題遠不止于校車,還包括輟學率上升、大班額、寄宿制學校等眾多問題。在現(xiàn)代化的名義下,學校被從農村“連根拔起”,正在造成農村教育整體性危機。
@熊丙奇(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發(fā)生在我國農村地區(qū)的校車安全問題,根源是財政投入不足,最后導致學校不合格校車、黑校車泛濫。
@朱永新(全國人大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校車告訴我們,到了應該關注兒童的時候了。校車的嚴重超載也好,校車的質量差也罷,其實都是沒有真正把孩子當人看。嚴格地說,我們的眼里是很少有兒童的,很少關注兒童的權利的,兒童從來不是一個獨立的人,他們的獨立人格,他們的正常需要,得不到基本的尊重。就連他們基本的休息權,也無法完全滿足。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