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名有助于凸顯辦學特色
支持更名為“閩南師范大學”的人認為,新校名中的“閩南”二字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更名后有助于進一步凸顯學校“閩南文化”的辦學特色。“閩南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在海內外影響廣泛而深遠;閩南人有一種愛拼敢贏的精神。啟用此校名,有益于振奮人心、凝聚力量、吸引人才、加快發展,提升學校知名度和美譽度。”不少支持校友這樣認為。
此外,“閩南”的涵蓋面比漳州更大更廣,在世界華人中影響也很大,“閩南師范大學”這個校名更有利于發展閩臺文化特色,更有發展潛力。
學校方面也表示,更名為“閩南師范大學”,有利于加速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有利于進一步優化學科專業結構,促進多學科的協調發展,拓展研究生教育領域;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教學科研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服務海西建設的能力;有利于促進該校進一步增強辦學實力,提高整體辦學層次,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相關報道:漳州師院更名征求意見 近八成師生支持閩南師范大學
網上投票,近八成師生支持這個校名;校方將按此校名向上級提出更名申請,最終還須教育部批準
東南網-海峽都市報12月14日訊(記者 陳群) 漳州師范學院醞釀更名,學校初擬三個校名向師生及校友征求意見。目前,征求意見已經結束,漳州師范學院發展規劃處處長黃清向媒體公布了征求情況,將近80%的師生支持學校更名為“閩南師范大學”。
學校也確定“閩南師范大學”作為新校名。黃清介紹,學校將于明年9月份向福建省教育廳提出申請,通過省教育廳的考察評估后,上報省政府,明年年底前由省政府再上報國家教育部;大概在后年初,教育部將組織專家現場考察,最后由全國高校設置委員會專家投票決定。
對于這次更名是否能成功,黃清信心十足。他說,漳州師范學院是福建省9所重點高校之一,而這些高校里,只有漳州師院還以“學院”為名。目前,學校的辦學條件、軟硬件等各方面條件已達到教育部規定的更名為大學的標準,改名是水到渠成。
漳州師范學院更名工作于2011年10月中旬啟動,10月21日下發了《關于開展漳州師范學院更名大學新校名征求意見工作的通知》,通過網絡、書面、手機短信等方式,將閩南師范大學、福建第二師范大學、漳州師范大學三個新校名公開面向全校廣大師生員工、離退休老干部、歷屆校友等征求意見。
最終,通過校園網發表個人意見的師生最積極,共有13384名師生參與投票,其中支持“福建第二師范大學”的有2197票,支持率為16.42%,支持“閩南師范大學”的師生最多,有10340票,支持率為77.26%,支持“漳州師范大學”師生最少,只有847票,支持率為6.33%。
專訪
漳州師范學院發展規劃處處長黃清:
叫閩南師范大學,涵蓋面更大更廣
“經過我們對投票結果的研究分析,以及根據學校實際的現狀和學校的辦學特色、性質、目標追求的考慮,最終確定‘閩南師范大學’這個校名。”漳州師范學院發展規劃處處長黃清接受本報的專訪時表示,閩南師范大學不僅能反映學校的辦學特色,也符合學校的實際情況。
今年漳州師范學院申請更名,把學院更名為大學,黃清認為是實至名歸的。他說,漳州師范學院作為省屬高校,是全省9所重點高校之一,有著學術型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教學各方面的條件都符合大學的要求。把學院更名為大學,雖然都是本科院校,但大學的辦學要求比學院在層次和水平上要求更高。
黃清說,之所以保留“師范”這個名稱,是因為教育部關于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農、林、師范院校名原則上不更改為非農、林、師范的校名。但更重要的是,學校十分注重“師范”的特色,“漳州師范學院在辦學之初就是以培養師資力量為己任,已形成了學校優良的傳統特色,我們十分珍惜。”目前漳州師范學院的基礎教育在全省有一定的影響力,與福建師范大學形成“一南一北”為基礎教育培養優秀師資的兩所基地。
“最終確定‘閩南師范大學’這個名稱,是適應當前形勢發展的要求。”黃清坦言,不僅漳州是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的一個重要區域,具有獨特的人文優勢,而且閩南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在海內外影響廣泛而深遠。此外,“閩南”的涵蓋面比漳州更大更廣,閩南語是臺灣的母語,在世界華人中也有很大的影響,“閩南師范大學”這個校名更有利于發展閩臺文化特色,更有發展潛力。
□相關鏈接
漳州師范學院
漳州師范學院前身是創辦于1963年的福建第二師范學院,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停辦,1970年被撤銷。自1977年以來,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和漳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重選校址,重建校園,先后經歷了龍溪地區中學師資培訓班、龍溪師范大專班、漳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辦學歷程。
1986年經原國家教委批準復辦福建第二師范學院,并更名為漳州師范學院,與福建師范大學形成福建省“一南一北”的本科教師教育格局。
1992年獲得學士學位授予權,2000年順利通過國家教育部首批師范院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2003年增列為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2007年被列為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