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家長教養方式有偏差
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心理學副教授、福州市倉山區青少年心理咨詢中心的楊秀清老師分析說,小紅膽小的問題,其實是因為媽媽的教養方式出現了偏差。家長對孩子保護過度,導致孩子畏首畏尾。
在這個案例中,首先是媽媽的教養觀念、態度和教養方式需要改變。家長不能過度保護孩子,剝奪孩子體驗的過程與機會。“你不讓她跌倒,她就永遠不知道跌倒的滋味。父母不可能保護孩子一輩子,當有一天她跌得更重時,可能就爬不起來了。”
其次,家長要跟老師做好充分溝通,請老師配合,幫助小紅。如果老師不能認可小紅,給她貼上“怪異”、“有問題”的標簽,那么將打擊小紅的信心,不利于孩子修復。而且,老師對小紅的態度,還將影響到同學對她的態度。
第三,要進行“家庭治療”。“孩子的問題是家庭問題的載體”,孩子的行為有了問題,僅僅針對孩子治療是遠遠不夠的。就像治病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療孩子的心理問題和行為偏差,也不能僅僅從孩子身上去找問題,而要從整個家庭,從孩子所有的教養人身上入手。例如,小紅的爸爸明明對妻子的教養方式不滿,但卻不敢提出反對意見,沒有及時跟妻子溝通、協調,這也是不妥當的。
【支招】鍛煉孩子的膽量有三個“法寶”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很多孩子身上也有小紅的影子。要怎樣鍛煉孩子的膽量呢?●多跟同齡人交往
“膽量是在交往中鍛煉出來”,楊秀清老師說,家長從小要為孩子提供與小伙伴交往的機會,到小朋友家串門、做客,與鄰居的孩子一起玩等等。
楊老師強調,孩子特別需要與同齡人交往,這是孩子與大人的交往不能代替的。孩子上幼兒園,最重要的不是學知識,而是體驗社會化的過程,讓孩子從中學會到與人交往、溝通的技巧。孩子的交往能力,是隨著交往機會的不斷增多而逐漸提高的。●傾聽孩子的心聲
楊秀清老師還提醒家長,要注意傾聽孩子的心聲,不要自己想當然。“中國家庭表面上是以孩子為中心,實際上是以家長意志為中心。”她說,不少家長要孩子學這個學那個,表面上是為了孩子好,但其實家長并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仔細考慮孩子到底想要什么,愿意做什么。“要給孩子表達的機會,而不是想當然地為孩子做主。”
楊老師舉了個例子,有個爸爸喜歡帶孩子逛超市,可是孩子每次都不愿意去,爸爸想不通:超市里面商品琳瑯滿目,孩子為什么不喜歡呢?直到有一次孩子摔倒了,爸爸蹲下去把孩子抱起來,他突然明白了孩子不喜歡逛超市的原因——從孩子的視線看過去,超市里到處是貨架、推車的腳和顧客的褲腿,一點也不好玩。從那以后,爸爸去超市,都把孩子扛在肩膀上了。●擺正父母的心態
楊老師提醒父母,一定要擺正心態,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如果父母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對孩子發火、嘮叨,那么孩子的情緒也會受到影響。當孩子身上的壓力超過他的承受能力,就會表現出行為偏差,比如反復檢查作業、老是忘記帶東西、睡覺睡不好等等。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