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有沒有起點?
各種“起跑線”充斥我們的視野,“輸”、“贏”,該如何理解和承受?
更快、更高、更強,最快、最高、最強……今天,教育的世界充滿勝負拼搏,也左右著我們對于如何為學生、如何做家長、如何當老師的判斷。
12月11日,本報將與國務院參事室、中國教育學會、中國教育電視臺聯合召開“為了孩子健康快樂成長”主題論壇。為了孩子,我們聚集起眾多教育界內外愛教育、關心教育的有識之士,希望以我們的智慧和力量,為破解當前教育難題提供思路,營造環境。
本報今起推出三篇系列報道,條分縷析,我們力圖回答:什么是真正的好學生、好家長、好老師和好學校。我們希望從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命題出發,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人力資源強國、人才強國和創新型國家打好基礎。
高中肄業生和全國最年輕博士——誰是好學生?別輕易下結論。
十歲讀大學,16歲攻讀博士學位,張炘煬是全國最年輕的博士。近期有媒體給他做了專訪,但這次報道給人們帶來的震動不是張炘煬超群的學業成績,而是他迷戀電子產品,出現“掛科”,險些不能正常畢業,產生過自殺想法的往事;還有,張炘煬要求為供他讀書連公交車都不舍得坐的父母全款為他買房子,理直氣壯。
相反,高二退學、18歲就與20多名科學家聯合攻關“人類IQ與基因的關聯”課題的趙柏聞,并沒有因為他的低學歷而被公眾看低。他就讀的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為了支持他搞科研,四處聯系,希望能讓他提前拿到畢業證并被國內一流大學錄取。但遺憾的是,因為政策原因,趙柏聞的身份到現在還是“高中肄業生”。
誰是好學生?在這個人人被裹挾著,主動或是被動地追求卓越的時代,我們究竟該如何評價一個學生?“好”又該怎樣定義?
A
“三好”變“一好”,分數對于人的一生有多重要?
“三好生”,是人們公認的好學生的標志。“三好”,代表著“德智體”全面發展。
“每學年得到‘三好學生’是我最大的榮譽,它意味著我是班里學習最好的學生,老師最喜歡的學生,最優秀的學生。”已在中國傳媒大學攻讀博士的王瑜回憶起中學時代,“三好生”是她最驕傲的記憶。她所說的“學習最好的學生”是大多數人對“三好”的看法。
令人痛心的數字,卻讓我們看到了分數這“一好”帶給孩子們的傷害:
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結果顯示,25年來,學生體質呈下降狀態,各學段學生視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小學生為40.89%,初中生為67.33%;營養健康方面的狀況也不容樂觀。2010年與2005年相比,學生肥胖和超重檢出率繼續增加,城市男生、城市女生、鄉村男生、鄉村女生的肥胖檢出率分別為13.33%,5.64%,7.83%,3.78%。
伴隨著這些“硬件下滑”的還有心理狀況等“軟件”問題。2010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進行的“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調查顯示:少年兒童幸福觀向個體價值偏移,片面強調自我滿足、自我實現和自我價值;親子溝通不容樂觀,36.9%的少年兒童表示從不或者很少與父母說心里話。怕吃苦、意志力薄弱、抗挫折能力下降并不是個例,名牌高校學生自殺、殺人等惡性事件屢發成為“分數才是硬道理”最好的反證。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師錢志亮曾在小學任職,后研究青少年問題。他認為,忽略學生的身心健康是目前教育的最大失誤。與成人相比,未成年人的脆弱是最大弱點,身體沒有長成,能力不足,心理承受力較差,行為習慣沒有養成,辨別是非能力不完善,這些都需要成年人的呵護。而今天,學生的生理、精神健康都沒有得到重視,我們要從尊重生命的角度來對待孩子。分數對人的一生來說,真沒那么重要。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