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1日,六個1相聚,被稱為“神棍節”。當天,許多尚未婚嫁或戀愛的人選擇用狂歡的方式度過,甚至有人為了趕在這一天“脫光”不惜在網絡上自爆各種隱私征婚。如今,“剩男剩女”的年齡門檻越來越低,不少大學生也害怕被剩下。在大學生們期待愛情的同時,高校也適時推出了很多校內的婚戀課程或婚戀講座,教授戀愛技巧。不知不覺中,婚戀課程悄然走紅。
學生案例
光棍節當天,為了“慶祝”單身,北大大二女生小靜和宿舍的幾個姐妹一起去KTV狂歡。其實小靜是有男朋友的,他們青梅竹馬,男友通過奧賽保送北大,而她則通過藝術特長生考試來到北大。可宿舍三個姐妹都是單身,所以她不得不“犧牲”和室友一起過節。
到了大學,和許多女生一樣,小靜喜歡與宿舍的姐妹們在“臥談會”上討論愛情。與高中時“忐忑”的早戀不同,在遙遠的北京,愛情不再是負擔,而是甜蜜,“有男友陪在身邊感到有安全感”。
小靜介紹說,室友小婷欣賞美劇《欲望都市》傳遞的灑脫愛情觀,認為那才是“女性解放”的標志;室友蕊蕊則因為父母離異認為愛情和婚姻都不可靠;而她自己則已經“認定”了男友,對愛情和婚姻的想法都非常實際,希望畢業了就結婚,經營自己的小家庭。
光棍節前后,小靜總能聽到身邊朋友的抱怨和討論,言談中都是對于愛情的期待和憧憬,但究竟如何經營愛情,如何看待婚姻,她們多數都處于迷茫狀態。本報記者 張曉鴿
調查
近五成大學生中學初戀
出于對大學生婚戀觀的關注,近日,中國社會學會方法研究協會、神州調查數據采集中心和解放日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進行了以大學生為主體的“現代青年婚戀觀”調查。該調查采用了問卷調查的方式,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高校對12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調查。
本次調查顯示,有接近5成的受訪者表示,在中學就有了初戀;超過4成的受訪者表示是在大學期間有了初戀;接近3%的受訪者表示是在讀研究生的時候開始初戀;有6.8%的受訪者表示,初戀應該在畢業以后。
值得注意的是,對待大學生戀愛,父母的態度也顯得比較開放,有50.7%的父母不加干涉。大部分家長表示,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他們應該有自己的價值觀,有自己的責任感,家長的過分干預未必有好的效果。
現代大學生在選擇戀愛或者結婚對象的時候,看重的是什么呢?調查顯示:個人品德、性格脾氣、志同道合、學歷背景和家庭背景被列為最看重的選項;而個人財富、社會地位和工作性質位列最后三位。之前,在某相親節目中,有女性曾表示自己“寧可坐在寶馬車里哭,不愿坐在自行車上笑”。但在這個調查中,絕大部分大學生是有自己的尊嚴和主見的,個人品德被列為其選擇戀愛或結婚對象的第一選項,其他的也會考慮,但人品、性格絕對是一票否決的選項。
想要浪漫,金錢必然是前提。那么這些費用到底應該誰來買單?該調查顯示:有13.1%的受訪者認為應該由男方承擔;選擇AA制的占25.1%。在如何看待物質和精神在戀愛婚姻中的位置上,不少受訪者表示,只要在一起哪怕是送一瓶飲料都很甜蜜。而對于如何看待婚前性行為,14.4%的受訪者表示 “嘗試過”;24.0%的受訪者表示 “想嘗試,但沒有付諸行動”;表示 “不想嘗試”的受訪者達到61.7%。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