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折磨的母親
讓兒子重新生活,一次次搬家
張眉:跟兒子呆在家里,我小心翼翼地觀察,直到這時,我才意識到,或許這一切我做得已經太晚了。當小宇又一次發病用拳頭捶打自己時,我擋在兒子身上,小宇的拳頭一次次打在我身上時,我明白了兒子的痛。
小宇:我打斷了自己兩根鎖骨,每打痛自己一次,我才感覺解脫。
退學:小宇自殘打斷了自己鎖骨
很快,張眉再度讓小宇轉學,但3個月后小宇打死不愿去學校,脾氣越發暴躁,身體上陸續出現傷痕。不久后,14歲的小宇退學,張眉開始意識到,孩子的心理的確出了問題,他已經開始狂躁地自殘。
于是,張眉和丈夫第一次嘗試用搬家的方式,讓兒子徹底擺脫以前的環境,重新生活。她想不通,兒子怎么會如此脆弱?這次搬家,除了那堵相片墻,她沒帶走任何家具。
直到幾年后,張眉才知道,兒子自殘的行為,其實早在12歲時便已開始,只是她沒發覺。
搬家之后,全新的生活環境,讓小宇在最初被接回家的日子里顯得很冷靜,他也開始在張眉的帶領下,四處求醫,接受藥物治療和心理輔導。
張眉說,自己和丈夫都很忙,無法隨時陪伴兒子,最初回家后的小宇也嘗試著自己上街散心,但每看到一個人,他總會偏執地將其想象成小學同學,“馬屁精”這樣的外號頻繁在腦子里作響,之后他再也不出門。
逐漸地,長期一個人獨自在家的小宇開始出現幻覺,“他覺得自己很臟,周圍的東西、人都很臟,怎么洗都洗不干凈。”在母親眼里,洗手、洗澡,成為小宇每天頻繁重復的事。
更可怕的事還在發生,2004年夏的一個夜里,兒子的慘叫聲撕破了夜晚的寧靜,當張眉打開兒子的臥室門時,她內心也徹底被擊垮:小宇滿身是血地倒在地上,雙手捂著鎖骨痛苦不堪,抽搐地臉部卻還帶著微笑……
當晚,醫生診斷,小宇親手打斷了自己的兩根鎖骨,自虐成為小宇控制不住的行為,每打痛自己一次,他才感覺解脫。
搬家:只帶走記憶墻上的照片
這一晚,張眉一夜未睡,天亮后,她徑直去單位請了長假,希望能盡可能多地陪兒子,試著去了解他,但結果卻并不盡如人意。之后4年里,小宇仍不斷發病,其間又先后打斷了自己3根肋骨。但不發病時的小宇很安靜,網絡游戲、西城男孩的音樂,是他最大的精神寄托。
“跟兒子呆在家里,我小心翼翼地觀察,直到這時,我才意識到,或許這一切我做得已經太晚了。”張眉記得,當小宇又一次發病用拳頭捶打自己時,她擋在兒子身上,小宇的拳頭一次次打在自己身上時,她明白了兒子身上的痛,“后來再發病,我就把手伸給他,讓他用嘴咬住我,別再打自己了,我能感覺到他的痛苦,兒子咬著我時,他自己也在哭。”
兒子,讓張眉的生活發生著改變,“別人可能是人前笑回家哭,但我是人前哭,回家笑。”張眉說,無論內心有多痛苦,她都不愿回家表現給兒子看,回到家里,無論小宇是否理睬,張眉始終陪他說話,盡管每次都是自言自語,“我只是想讓他感覺到,媽媽陪著他。”
2007年,張眉和丈夫帶著兒子再次搬家,這一次家人選擇在渝北居住。還跟上次一樣,搬家時,除了那堵記憶墻上的相片,張眉沒帶走任何家具,目的也一樣,只希望給兒子全新的生活環境。
專家說法>
條件越優秀,孩子內心往往越脆弱
重醫附一院心理衛生中心副主任況利教授:小宇患上的是自虐癥,好在多年來,一直接受著正規的治療,同時母親的用心也是小宇能夠逐漸康復的主要原因,但這個孩子的經歷,仍需給更多的家長提個醒。當兒子幾年不愿出門,性格或習慣發生明顯改變時,家長就應引起重視,了解促使其改變的原因,現在特別是從小家庭條件越優秀的孩子,內心往往越脆弱,經不起挫折。小宇的自殘行為其實也和很多有著自虐傾向的孩子一樣:他們是想引起父母的重視,去了解他們內心。
10-12歲,孩子的情感需求最突出
重慶例文教育咨詢有限公司負責人張礫文:孩子的成長過程,始終都需要父母灌注其責任心。孩子成長過程中,除了父母,還有會受到同伴群體和學校(社會)三方面的影響,而小宇在這三方面都沒有得到情感支持和慰藉,因此只有靠自殘來釋放壓力、委屈、憤怒。不少父母容易疏忽孩子成長最重要的年齡階段,就是10-12歲,這是少兒向青春期過渡,這期間情感需求是最為突出的。父母在這個時候更需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關心和愛護,懂得和子女如何溝通。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