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期待的是什么
“課堂教學改革核心價值觀到底是什么?”這曾是杜郎口中學校長崔其升一直追尋的一個問題。
“是尊重。”他解釋,這個尊重不是表層意義上的,是真正打動心靈。他能夠走出來站在講臺上,把自己對問題的總結、解析、解讀,把他的思路、才智演示出來、講解出來讓大家欣賞。
如果繼續十年前的追問,我們關注課改,關注的是門類、課時、內容、教材,關注的是教學方式、學習方式、評價方式、管理方式,但這不是全部。
新中國成立以來,沒有像今天這樣一線教師、校長關注課堂問題、關注教研問題、關注文化問題,通過課程改革影響學校、通過學校向全社會傳達文化的追求,我們期待新的課程文化。
“我愿意用這樣的詞匯描述,就是民主、開放、科學、平等、對話、協商,這些文化的訴求可能是新課程更加重要的歷史使命。”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主任劉堅認為,真正意義上的改革一定伴隨制度重建、一定沖擊文化傳統、一定觸及人的心靈。教育方式改變可能要五到八年,但是文化改變需要二十年甚至更長。
“這次改革非常奇怪、非常奇妙,是從課堂教學改革開始,完全要尋找全新的課堂介入。”在山西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卓玉看來,這一新模式從課堂必然走向學校,從教學走向教育,引發一系列教育變革:課堂,由學習的起點變為學習的中間環節,學生學習起點不是老師開始講課,是學生自主學習,而且那個起點決定后邊整個學習環節,包括最后中考、高考質量。課堂由聽講的場所變為交流、探究、共享的場所。
對教育而言,很多東西不可丈量,也不可能即刻顯現,卻能夠滲入我們的肌體。比如,對每個人而言,我們都不是旁觀者,是平等的參與者。在學校如此,在社會上也是如此。
“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難道有其他原因嗎?”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引用喬布斯之語表示:各種改革實踐仍然處在探索之中,遠非完美,人們對各種不同模式都有批評和質疑,我們需要通過交流和討論凝聚共識,提升和超越。需要從課程改革走向素質教育,從教育方法的變革走向真正的變革。(記者 靳曉燕)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