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改變命運,正受到現實的挑戰,許多農村子弟放棄高考,而其他的向上通道也越來越窄
“好不容易跳出去了,怎么又回來了?讀書還有用嗎?”不少村民發出這樣的疑問。
讀書改變命運,曾經是農村寒門子弟堅守的信條,如今,這一信條正受到很大的挑戰與質疑。
“村里的大學生越來越多,學費越來越貴,但畢業后找不到工作的也越來越多。”這是農民們普遍的感受。高學費讓不少貧困家庭陷入了“債務危機”,為培養一個大學生,國家級貧困縣——甘肅省會寧縣貧困家庭普遍負債在5萬元左右,相當于10年以上的家庭純收入。在甘肅省,近幾年返貧人口中,一半左右因教育支出過大返貧。會寧縣很多百姓認為“除了讀書沒有別的出路”,但就業難也讓他們心生疑惑。“好不容易跳出去了,怎么又回來了?讀書還有用嗎?”看到村里在家待業的大學生,不少村民發出這樣的疑問。
教育“高投入、低產出”,讀書改變命運這條路越來越窄,也越來越崎嶇。現實情況是,大多數農村寒門子弟,只有考入一線名校,這條路才會相對平坦。而教育資源不均衡,名目繁多的加分,高考內容的能力化導向等,都讓農村寒門學子輸在教育之路的起跑線上,考上一線名校自然也越來越難。“如果不是西光中學對我關愛有加,我根本不可能考上北大。”黃柯柯坦言。
根據剛剛公布的“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研究”課題組調研結果,我國重點大學里的農村學生比例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不斷下滑,北大農村學生所占比例從三成落至一成。
越來越多農村寒門子弟放棄高考。2009年,全國84萬應屆畢業生退出高考,導致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考生總量首次出現下降。2010年946萬高考考生中,棄考人數接近100萬,除了21.1%的考生選擇出國,另外相當一部分是來自農村的考生,他們多數選擇讀職校學技術或者直接打工。
“學費這么貴,找工作這么難,對于我這樣不太會讀書的農村窮孩子來說,還不如早點去工作。4年時間可以積累多少工作經驗啊!”湖北省大悟縣的王強放棄了高考,先后在孝感市、武漢市、上海和北京當了7年理發師,一個月收入兩三千元,在北京東五環外過著“蟻族”生活。像王強和黃磊這樣的農村寒門子弟,由于沒有接受很好的教育,所從事的大多都是傳統意義上“并不體面”的工作,多數過得并不如意。
“一等人愛國孝順,兩件事耕田讀書”。多年來,對于期望跳出農門改變命運的農村寒門子弟來說,除了高考,當兵也是一條重要出路。江西省玉山縣的楊清林就選擇了這條路。可是2年義務兵當完,他不得不復員重新擇業,“龍門”沒躍成,反而又回到了當兵前的起點。
出路本來就不多,又沒有一條是平川坦途。200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篇調查報告顯示,當前農村人改變現狀越來越困難,農村窮孩子“躍龍門”的機會越來越少。
“放棄了高考,但我沒放棄人生。想在城市立足太難了。攢錢,然后回老家開一家理發館,積累資金,再做點生意什么的,干點大事。” 這是王強的計劃,盡管現在過得并不如意,可貴的是,他心里還有夢想。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