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重題,怕曲解,也怕影響考生情緒——語文試卷命題難折射教改之不易
“今年的中考語文卷爭議不小。”招考塵埃落定,關于試卷的反思便開始了。一位參與評卷的專家告訴記者,日前在華東師大舉行的第五屆中考研討會上,出席的都是執掌中學語文命題和閱卷大權的專家,而從會上傳出的“爭議”話題,透露出中學語文教學和改革之難。
出個標準答案,有多難
外界很少有人知道,今年中考語文卷的現代文閱讀部分有一道試題,由于標準答案在閱卷老師中引起較大爭議,答案最后被修改了。
這篇現代文題為《龍眼與傘》,是作家遲子建的作品。
遲子建在文中寫道,去年她在故鄉寫作《額爾古納河右岸》,正寫得如醉如癡時,媽媽來電說已在樓下,因天下雪而來送傘。由于創作興致被打斷,作家不高興地掛了母親的電話。沉浸在小說中的她也對室外降臨的春雪毫無知覺。“確如媽媽所言,雪中夾雜著絲絲細雨,好像殘冬流下的幾行清淚。做母親的,怕的就是這樣的淚痕會淋濕她的女兒啊!”回家后,作家因掛電話一事給母親道歉,“她(母親)背過身去,又抹眼淚了。”
考學生的問題是:媽媽“又抹眼淚”的原因是什么?
最初的標準答案是“為女兒理解自己并道歉而欣慰”。這道標值為3分的閱讀題,得分關鍵點是“欣慰”。
但很多老師表示異議:當作家掛電話時,“好像殘冬流下的幾行清淚”幾句暗示著媽媽當時可能就流淚了,那時候她是感到“委屈”;第二次再“抹眼淚”,可能是一種更復雜的情感——到底是不是“欣慰”呢?
為了爭出一個能服眾的答案,有閱卷組的專家甚至發動調研,向身邊一些已經做母親的人請教“抹眼淚”背后的情感表達。
“有的母親說,第二次抹眼淚肯定是出于欣慰,因為孩子來道歉了;但也有母親說,孩子不道歉還好,一道歉,自己反而會更覺得委屈。”莫衷一是的回答,讓閱卷組只好擬定了一個“妥協”的標準答案:學生答“欣慰”給分,答“委屈并感到欣慰”也給分,但只答“委屈”不予給分。
有專家就此發出評論:“文學作品的文學味,很容易在解讀和做答案的過程中被淺薄、被扭曲了。”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