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是人與人交往的橋梁,一個人與周圍人的關系和自己的生活質量也常常因溝通而受到影響。在隔代育兒的大家庭里,溝通就更是格外重要。它不僅可以讓孩子成長得更好,還可以讓一個家更和諧、更美滿。
在養育孩子這件事上,年輕父母往往趨于理性,著眼于孩子的品格培養、智力開發等;而老人,是趨于感性的,他們疼愛孫輩,往往愿意盡量去滿足孩子的愿望,而沒太理會這些做法對孩子是不是弊大于利。因此,隔代育兒的矛盾自然是一出接一出。 很多媽媽為此深感煩惱。別急,我們奉上10招兒經過實踐證明的、頗有成效的“兵法”。
私聊
當我們和老人產生矛盾后,首先要注意找準“組合”,才能事半功倍。如果是與爺爺、奶奶溝通,那就請爸爸出馬;如果是與姥姥、姥爺溝通,就請媽媽出馬。而且,不要把問題搬上臺面,一定要找沒人的場合私聊。這樣,即使老人意識到確實是自己的做法欠妥,也更容易坦誠以對。此外,在溝通之初,年輕父母要盡量先表達對老人的感謝和關愛,再慢慢切入正題。
【兵法運用】 洋洋1歲多了,正是一刻也閑不住的時候。奶奶怕孫子在屋子里跑會磕到,就不許孩子到處跑,只允許孩子坐著玩。這樣的過度保護當然對孩子不利,于是爸爸上陣,他先是肯定老人為此事沒少費心,特別辛苦,然后說明了限制孩子的活動對孩子各方面發展都不好的弊端,并和母親一起找到了一些實用的解決辦法,比如給家具的棱角裝上安全角,把家重新收拾了一遍,排除安全隱患等等。
說事實
當發現老人對孩子有溺愛現象或不妥當的教育方法時,我們要顧及老人的自尊心,最好從側面提醒,說話只說事實,而不帶批評或任何讓老人馬上改變自己做法的要求。切不可當眾駁斥老人,那樣只會傷了老人的心,還讓矛盾更加惡化。
【兵法運用】 關于給孩子穿多穿少這件事,溪溪媽和公婆常有矛盾。媽媽說不要給孩子穿太多,可老人總怕孩子冷,怎么著也說不通。后來溪溪媽換了種方式,只要她覺得孩子穿得多了,就會摸摸孩子身上和后背上的汗,然后也讓婆婆來摸摸,問她要不要給孩子換衣服。但是除此之外,她就什么也不說了。過了一陣,她發現婆婆也開始在早晚給孩子穿得多一些,而中午就給換成薄的。用事實說話的方式見效了。
找對理由
在養育上和老人產生分歧時,不要在問題表面爭論不休。如果有科學依據,不妨將反駁的理由建立在此基礎上。這樣既體現了對老人尊重,又容易讓老人接受建議。畢竟,所有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是愿意孩子越來越好的。堅信這一點,你的理由如果有根有據,老人一定也愿意改變自己的做法。
【兵法運用】 天天媽媽發現,婆婆把自己給孩子買的很多貴一些的玩具都藏了起來,只讓她玩小時的那些不值錢的舊玩具。奶奶的理由是,想等小家伙會好好玩了再給她玩,現在她的手不穩,一不留神就把玩具摔壞了,而且有時候還故意摔打或拆卸它們。面對老人如此的“好心”,媽媽哭笑不得,于是她這樣引導婆婆:“我給孩子買的玩具都是專門針對她現在這個年齡段的,有時候即使她摔打或拆卸玩具也沒什么不好,既能鍛煉動手能力,還能促進智力發育。如果現在不讓她玩,她會比別的小朋友在智力開發上落后很多。”奶奶當然不希望孫女比別人差,于是趕緊把玩具都找了出來。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