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華偉繪
規模達300余所,就讀本科生數量占全國近1/5。經歷10余年的發展,如今的獨立學院已蔚為壯觀。有人驚呼,獨立學院走過了公辦高校走了30年的路,更讓民辦高校望塵莫及。
這樣的發展速度,得益于獨立學院借公辦高校之名、行民辦高校之實。但同時,教育公益性和資本逐利性的沖突,也在獨立學院身上顯得異常尖銳,風波頻出。獨立學院已然走到了岔路口。向左走還是向右走?
今年上半年,10余所獨立學院選擇了集體“出走”,變身為民辦高校。但更多的學院選擇繼續“留守”。無論是走或留,他們的選擇仍需接受時間和實踐的檢驗。
今起推出系列報道“獨立學院·向左走向右走”,試圖尋找獨立學院發展之路上的指向牌。
閱讀提示
日前,華中科技大學應屆畢業生鬧出的風波,再次將獨立學院推到媒體的風口浪尖。
在公辦與民辦之間的夾心層中游走,獨立學院長期遭遇身份尷尬。今年上半年,教育部一紙文書,10多所獨立學院選擇“出走”,變身為民辦高校。
為何要真“獨立”,“獨立”之后怎么辦……這些問題擺在了獨立學院面前。
“他們憑什么拿我們學校的學位證?!”連日來,華中科技大學2011屆畢業生的不滿和抗議頻頻見諸媒體。這場風波,源于一紙學位證。
“錄取分數線相差100多分,畢業卻拿一模一樣的學位證!”令華科大“嫡系”學生所不能接受的是,華科大向兩個獨立學院武昌分校和文華學院的部分學生,發放了華科大的學位證。
獨立學院,再度遭遇身份尷尬。也正因此,今年3月,12所獨立學院選擇了“單飛”,真正“獨立”為民辦高校。
母體校的光環,曾帶給他們什么?如今走上獨立之路,是否又要承受分離的陣痛?記者近日采訪了湖北、黑龍江等地的獨立學院,聽聽他們的“獨立宣言”。
“獨立潮”首次出現
沒有母體校的光環,照樣玩得轉
今年3月,對于獨立學院而言,別具意味:12所獨立學院齊齊變身民辦高校,相較于前幾年的零星“獨立”,這是獨立學院第一次出現集體“獨立潮”。
哈爾濱劍橋學院(原黑龍江大學劍橋學院),就是其中之一。在學院負責人的眼里,學院身份的轉變是一個瓜熟蒂落的自然過程。
劍橋學院原來掛靠在黑龍江大學名下,招生上得到了母體校的支持。但目前學院各方面條件均已具備,沒有必要繼續掛靠。該負責人表示,雙方在合作時,劍橋學院的人、財、物都是獨立的,與黑龍江大學沒有實質性的合作關系,所以獨立過程中也不涉及人財物的矛盾。獨立后,教師的待遇不變,生源狀況也沒有受到影響。
南方某獨立學院負責人對這種合作關系解釋得更明確,“在合辦學院的時候,母體校只收管理費,不管人財物。我們和母體學校的關系多少有點像借用品牌資源的意思”。
2008年,教育部公布了第二十六號令《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規定獨立學院當年錄取的本科生全部自頒文憑、自授學位,這對于部分“靠牌子賺票子”的獨立學院而言,無疑是一次挑戰。不少獨立學院的負責人回憶起這項政策,坦言都曾擔憂過招生狀況。不過,結果卻很樂觀:沒有“紅帽子”,依靠自身實力,完全可以玩得轉。
武昌理工學院應屆畢業生朱濤立場鮮明地贊同母校獨立:“長遠看獨立是壯大的需要,也是學校實力提升的標志。”在今年的求職季,他成功應聘廣東一份年薪4.5萬元的工作,并且成為公司新晉員工中唯一一個獨立學院的畢業生。
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別敦榮認為,在獨立學院發展初期,公辦大學的支撐功不可沒,但是獨立學院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后,“單飛”是必然選擇。一位獨立學院負責人更是直言:當母體高校的積極作用發揮殆盡時,就會成為一種束縛,不利于獨立學院的繼續壯大。
母體校的優勢不再,“鬧分家”成為更強烈的現實訴求。多家獨立學院幾年前就開始醞釀“獨立”,甚至挖空心思琢磨具有含金量的新校名。今年上半年,湖北這個獨立學院保有量全國第一的教育大省,成為“獨立運動”的急先鋒單武漢一地,就有包括武昌理工學院在內的四所獨立學院轉成民辦高校。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