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嫌疑人為“美國理工大學”招生準備的“話術單”。 記者 來揚攝
山寨的“哥倫比亞國際學院”網站首頁(上)和正規的“哥倫比亞國際大學”網站首頁(下)的對比。記者 來揚制圖
6月20日,中國青年報刊發題為《兩百多名高管身陷假洋文憑騙局》的報道,披露了北京市海淀區破獲了多起涉嫌利用國外假學歷實施詐騙的案件。報道刊發后,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美國哥倫比亞國際學院在燕園資源大廈4層辦公地點的標牌也被取走。
中國青年報記者曾試圖聯系假洋文憑騙局受害者了解其受騙經過,但多數受害者婉拒了記者的采訪請求。
近日,經相關案件承辦人、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饒明黨的協調,中國青年報記者聯系上一位假洋文憑騙局的受害者范蓉梅(化名),請她講述了受騙經過,并談了她對這一現象的看法。
“他們的招生宣傳是按照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去設置的”
范蓉梅是北京一家公司的總經理。此前,她參加了所謂的美國哥倫比亞國際學院工商管理博士(DBA)項目的課程學習,并為此支付了近10萬元的報名費和學費。但在學習結束后,范蓉梅和她的一些同學發現,他們所獲得的博士學位證書只是美國哥倫比亞國際學院自行頒發的證書,而該學院本身并沒有授予學位的資質,于是,便向公安機關報了案。
范蓉梅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犯罪嫌疑人在向潛在客戶宣傳美國哥倫比亞國際學院及其相關項目時,使用了“偷換概念”的手法,引導他們相信其宣傳內容。
“他們的招生宣傳是按照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去設置的。”范蓉梅說,“首先,一個教育機構是要在政府注冊的;第二,它要有教育主管部門的相關資質;第三,它得有中國大使館的認證。”
這種思維方式,或許是不少沒有海外留學、生活經歷的企業高管相信其招生宣傳內容的原因之一。
中國青年報記者在美國哥倫比亞國際學院等洋高校的招生宣傳材料中看到,他們都會強調自己具有“權威認證”,例如美國州政府或州教育局的認可、美國高等教育學術評定委員會的專業認可、國際認證理事會的認可、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對該高校的文憑認證,等等。
據雅力國際教育首席執行官胡靖介紹,在美國,管理教育的職責是下放到每個州的,并沒有一個統一的部門來管理大學教育。美國教育部并不認證大學,這與我國的情況是有差別的。同時,在美國成立注冊一個大學較為容易,這就給“野雞大學”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因此,雖然一些洋高校的招生宣傳材料中宣稱的“獲得美國某個州的認可”等內容是真實的,但它們并不能成為其具有授予學位資質的依據。
“犯罪嫌疑人是在偷換概念。美國哥倫比亞國際學院并不是一家可以授予學位的教育機構,而只是一個培訓班。它確實有一個美國駐中國大使館的認證,但這一認證其實跟授予學位的資質風馬牛不相及。”范蓉梅說,“然而,犯罪嫌疑人把所有的這些材料用中文給你排列在一起,一些不了解教育培訓業務的人很難去甄別它是否正規。他們一定會受騙的。”
為了進一步獲取潛在客戶的信任,犯罪嫌疑人還會向他們出示承諾書。
記者在一份2010年9月由美國哥倫比亞國際學院在中國的招生代理機構出具的承諾書上看到,其中有“美國哥倫比亞國際學院的名稱系在美國紐約州合法注冊的學府、非營利性機構”,“美國哥倫比亞國際學院具有獨立頒發DBA學位證書的資質”等內容。承諾書還載明:“承諾人保證,上述承諾均真實準確,若任何一條不能兌現或失實,承諾人保證無條件退還所有報名學員所交的所有費用。”
然而,承諾書載明的部分承諾是附期限的。例如,上述承諾書稱,“美國哥倫比亞國際學院是經美國高等教育認證委員會(CHEA)認證并在其數據庫可被查詢到的有資質的學院”。但隨后注明,“2013年5月才能在CHEA查到”。
記者問:“你們當初有沒有想過去教育部的網站上查詢這些洋高校呢?”
范蓉梅告訴記者,犯罪嫌疑人在一開始就事先說明了,“除了在中國沒有備案外,在其他地方都有”。
“他們騙也是騙了好多年的,相關的套路都比較成熟。比如說,懂中文的人最容易做的就是在中國的教育網站上查詢,但他事先就跟你說明了,我還沒有在中國備案。如果他在其他國家有備案的話,就要求你有一定的英文水平,到國外的網站或機構去查證或檢索。但大部分學生的英文水平有限。” 范蓉梅說。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