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務勞動不是懲罰
當然,現在家庭規模小,家務勞動在自動化、電器化的今天越來越輕松,家長想讓孩子在不同的年齡做什么家務的確有些棘手,但孩子從小不參與任何一 項家務勞動,他就不可能從勞動體驗中獲得知識、創造幸福,更不會認識到勞動是一種義務,勞動也是一種美德。如何讓自己的孩子愛上勞動,筆者認為關鍵是從家 庭開始,從家長入手。
家長要有“勞動不分貴賤,社會分工不同”的思想認識。如今不少家長在孩子家庭教育中不斷灌輸“你現在不好好學習,長大只能打工或者掃大街”的觀念,以至于孩子認為體力勞動不體面,是沒有出息的表現,只有從事“白領”工作才是“王道”。
有了這樣的認識,孩子們將日常的家務勞動置之度外,認為好好讀書是對父母的最好報答。殊不知,社會分工需要各行各業齊頭并進,只要是合法經營、 誠實勞動的崗位都應該受到社會的尊重。更何況每個孩子資質不同、潛能不一、愛好興趣迥異,不是每個人都能走入所謂的“白領階層”。
因此,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幫助孩子認識不同行業的勞動創造了如今多姿多彩的便利生活,每位勞動者都值得我們尊重。對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 職業理想充分尊重,并鼓勵孩子為實現理想從身邊小事做起,切記不可將理想分為高低貴賤而打擊孩子的志趣。特別是當低年齡的孩子有了自己的職業理想,他們往 往為此嘗試而付出艱辛的勞動,便能夠從不同的結果中體驗職業所需的技能并提升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家長更不能用做家務來懲罰做錯事的孩子。因為那樣只會讓孩子形成一種錯誤認識:家務勞動是對身心的體罰——那誰還會喜歡做家務呢?
家務勞動是義務
家長要清楚家務勞動不僅可以提高孩子的技能,也是每個家庭成員的義務。家務勞動看似簡單,但要做好并不容易,它需要大腦、雙眼和四肢的協調。通過家務勞動訓練,孩子動手的能力會大大提高,思維由感性認知上升為理性思考,并不斷總結修正自己。
80后的獨生子女如今已成為家長,他們中不少人習慣了學生時代只要好好讀書、畢業后好好工作,家務基本不沾手。在父母的催逼下結婚生子,一方面 感嘆初為人父、人母之艱辛,另一方面將繁瑣的家務推給長輩。他們認為自己工作壓力很大,8小時之外就應輕松享受生活,整理家務則大可不必。殊不知,家務勞 動是我們每天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父母終將老去,不買菜、不做飯、不洗衣服、不拖地,誰來保障生命的補給和健康的維系呢?家務絕不是某個人的事情,孩子是 家庭中的一員,家長都期望孩子成人之后懂得感恩,孝順父母,可是做家長的有沒有想過:如果不讓小孩子參與家庭的必要勞動,他們怎會與父母分擔困難,樹立責 任意識呢?
因此,家長要善于讓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但是,現在尤其生活在城市里的大部分孩子,有眾多長輩的呵護,加上科技的進步,很少有機會參與家務勞動。
雖然,中國大多數家庭沒有像西方一些國家的家庭擁有獨棟的房屋、寬大的花園、儲物的地下室,更不會像老外一樣自己動手裝修房屋,所以裝飾房屋、 飼養動物、修葺花草的家務勞動在中國極為少見。即便這樣,還有眾多家長因為擔心孩子的安全,甚至不知道如何安排孩子參與不多的家務勞動。其實孩子沒有家長 想象的那樣脆弱,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細致觀察、模仿父母的行為。只要給他們更多的機會嘗試一下,第一次不理想,那就再來第二次,第三次……
在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如:2歲可以整理玩具箱,3歲可以幫爸爸媽媽拿拖鞋,4歲可以洗水果,5歲可以倒垃圾,6歲自己刷牙洗臉,7歲可以幫父 母摘菜、洗菜,8歲可以整理床鋪和書包,9歲可以澆花、整理房間,10歲可以掃地、擦桌子,11歲可以洗書包和鞋子,12歲可以幫父母煮飯、刷碗,13歲可以包餃子、做簡單菜肴,14歲孩子可以做所有的家務。
當孩子主動要求承擔家務時,家長要學會放手、鼓勵和贊美,孩子在勞動中不僅體驗了成功的喜悅,獲得父母的認可,增強了自信心,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交流,一舉多得,何勞而不為呢?
中國的家長們,如果你愛孩子,那就歸還孩子勞動的權利吧!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