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早止瀉可能加重病情
許多人一出現腹瀉,就想盡快將瀉止住,以為只要不瀉就沒事了,這其實是錯誤的。
“對于感染性腹瀉來說,排便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機制,通過腹瀉可以將細菌、病毒及其所產生的毒素排出人體,減少對人體的損害。”辛克北解釋說,如果剛出現腹瀉就立即服用易蒙停等止瀉藥物,盡管能快速止瀉,但會使病原微生物滯留在腸道內,令細菌等產生的大量毒素被腸黏膜吸收,導致病程延長,一些中毒性感染性腹瀉還可能因此病情加重。因此,感染性腹瀉不能過早地使用止瀉劑,尤其在急性期,炎癥及中毒癥狀較明顯時,應視止瀉劑為禁忌。
辛克北說,在臨床上,還有很多患者是瀉止就停藥,這樣做也是不對的,尤其是對于感染性腹瀉,很容易造成復發或轉為慢性腹瀉,給治療帶來困難。“正確的做法是,待癥狀消失后,繼續用藥2~3天。”
不宜和抗生素同時服
“若需服用止瀉藥,也不宜和抗生素同時服,應該把服藥時間錯開。”黃書亮說,這是因為很多常用的胃藥和止瀉藥都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大多數有機藥物比如抗生素、維生素等都可能被上述藥物吸附,使它們不能被胃腸黏膜吸收而影響藥效。
黃書亮以常用的止瀉藥物蒙脫石散為例說,蒙脫石散對消化道內的細菌、病毒及其產生的毒素、氣體具有極強的吸附作用,從而起到止瀉作用。但由于它強大的吸附作用也會作用于同時服用的抗生素等藥物,使藥物的成分無法被胃黏膜充分吸收,藥效自然大打折扣。因此,在服藥時,胃藥、止瀉藥應盡量與抗生素類藥物分開服用,如需同時服用,要相隔一小時;雙歧桿菌活菌制劑、酪酸菌制劑等調整腸道菌群平衡的藥物則應跟抗生素相隔兩小時服用。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