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協委員:須糾正“醫生”觀念
“在這一‘制度’的激勵下,種種光怪陸離的現象在個別醫院出現了:醫藥代表監督甚至替醫生開藥、醫生在患者的病歷本上手畫去藥店的地圖……”曾昕說,雖然醫藥代表給醫生提成、回扣早已不是行業秘密,但當她聽了葉老的這番話,仍感到十分震驚。
“有誰會想到,被醫藥代表用利益拉攏的醫生開出用藥藥方,竟然能終身拿到此藥品的高額提成?又有誰會想到,醫藥代表的猖狂已經到了他們可以公然出入醫院診室內部的地步,而且他們還一直在監視著醫生,開他們想要的處方?”
曾昕說,作為一名政協委員和一名多年從事法律工作的律師,她第一次如此鄭重地提交一份提案。
在分析生長激素類藥品使用現狀后,她希望借此推動相關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打擊醫藥代表的牟利行為,更重要的是必須糾正當下被醫藥代表“左右”醫生的錯誤觀念。“希望能喚起更多人對此提案的關注,拯救那些根本不需要注射生長激素,卻被醫藥代表無情榨取利潤的孩子和家庭。”
新聞當事人
葉義言教授:“作為醫生,要每日三省”
5月10日下午,記者通過湘雅離退休辦聯系上了湘雅醫院兒科退休教授葉義言。在湘雅醫院家屬樓里,葉義言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葉義言告訴記者,自己今年73歲,在湘雅兒科從醫40多年,享受著國務院特殊津貼,有人勸他“事又不發生在湘雅,就別多事了,你也管不了”,在他看來醫藥代表試圖通過控制醫生的方式將黑手伸向孩子,是極其可怕的。不僅僅殘害兒童,也可能會對醫風醫德造成毀滅性的傷害。
為此,他談到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一件事,在上個世紀80年代。國門剛剛打開時,葉義言被公派到英國跟從兒童生長發育開創者泰勒學習,也因此得以到香港瑪麗醫院兒科執業。
“在香港瑪麗醫院的最底層有一間很奇怪的房子,我起初以為是太平間,后來發現竟然是專門給醫生懺悔用的房間。”由于對香港醫院管理制度的不了解,他一直好奇為什么醫院會給醫生設“懺悔室”。后來,香港的同行告訴他,“香港的醫生對自己的道德感通常有‘潔癖’,看病時如果有任何對不起病人的地方,往往沒辦法原諒自己,就會去醫院底層的懺悔室禱告,祈求得到原諒。”
葉義言告訴記者,當時他認為醫生的職業是救死扶傷,不可能完全避免患者死傷,因此無法理解醫生的懺悔行為,直到回到湘雅后發生的一幕讓他明白這一點。“我現在仍清清楚楚地記得那個場景:上個世紀90年代,我治療的一個湘潭患急性白血病孩子,只有9歲。他在最后彌留時刻,讓媽媽把我喊到病床前,一只小手拉著媽媽的手,另一只小手緊緊拉著我的手。然后安靜地走了。”
葉老擦了一下有些濕潤的眼睛,“這是孩子在最后時刻,把給他看病的醫生當成和媽媽一樣重要的親人!這是我作為一個醫生的一次心靈洗禮!孩子的心,是多么的純潔無瑕,沒有摻雜一絲雜質。我們作為醫生的,心里也不能產生任何歪念,來污染孩子的這顆心。要每日三省,一旦有這個念頭,就要懺悔、禱告。”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