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缺少的善良教育
巴圖很小的時候,一次用手捏死了好幾個蝸牛。宋丹丹就說:“它們可能正要去找媽媽,它們的媽媽可能去給它們找吃的去了。但是你把它們都弄死了,它們的媽媽回來找不到它們,會多難過呀!”而孩子聽了這話后,眼圈都紅了。
點評:在德國,愛護小動物是幼童接受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課。在孩子剛剛學會走路時,父母就為孩子喂養了小狗、小兔、小金魚等動物,讓孩子學會體貼入微地照顧弱小的生命。相反,虐待小動物的孩子輕則須接受批評,重則可能受到懲罰,甚至送去作心理治療,這是比學習成績滑坡更為重要的“品德問題”。心理學認為,小時候以虐待動物為樂的孩子,長大了往往更具暴力傾向。
如果一向溫和的孩子出現虐待動物的現象,父母就要警惕孩子可能被冷落,或者承受了過大的壓力。
多種方式與孩子交流
巴圖6歲生日,宋丹丹送了他一份別致的禮物――一封信:每年生日媽媽都會給你寫信,告訴你媽媽多么愛你。你很快就要上學了,媽媽相信你能成為一個好學生,因為你是那么聽話、聰明和懂事。媽媽從來沒有奢望過能有一個像你這么可愛的孩子。祝你生日快樂!
點評: 一句“愛你在心口難開”的歌詞恰如其分地點出了中國人在表達情感方面的軟肋――過于含蓄,哪怕是對“孩子”。學學宋丹丹,給孩子寫封信吧,把你對他的愛和期望都寫在紙上,薄薄的一張紙就能把慢慢長大慢慢遠離的孩子拉近我們。
西方有一句哲言:紙比人更有耐心。比起對話,寫信時你有充分的時間思考,更能剔除面對面交流時的情緒,因而也更有助于交流。寫封信給孩子吧,不要覺得這是浪費時間的瑣事,它不僅使孩子感到被尊重和快樂,父母也可以重新審視自己。
為人父母要懂得放手
《媽媽的花樣年華》以宋丹丹飾演的絕癥老人文英為主線展開劇情,退休后的她本想開始自己悠閑的老年生活,但卻在—次醫院檢查中被告知自己身患絕癥,生命只剩下最后半年時間,她決定瞞著兒女去體驗—些之前從未嘗試過的生活。然而生活總是事與愿違,意想不到的事情接連發生,讓她的—系列計劃不得不擱淺。談到這部戲,宋丹丹感慨頗多,她表示這部戲融入了她生活的點點滴滴,“戴上頭套、穿上那身衣服我實在太像我媽了,這部戲根本就在演我媽。我在劇中有四個孩子,也和我媽—樣。”
宋丹丹說,生活中的自己也很像劇中的文英,“不黏孩子,不是典型的中國式母親。”提起她和兒子巴圖的關系,她說,“孩子長大后,我決定不管就真的不管了,路是自己走的,我在他這個年紀,也不愛聽父母嘮叨。現在兒子長大了,有自己的判斷力,也不可能再學壞了,我能做的就是盡量少嘮叨。該教育他的,16歲之前就教完了,16歲之后再以媽媽的身份重復,他就不愿意跟你說話了。”她透露,兒子巴圖目前已經搬出去單過了,也沒指望他經常打電話過來“問安”。“我跟他說,你媽玩得挺好,不想我就別打電話。”同時她也提醒其他為人父母者,“要懂得放手,學會自己找樂。”“我也經歷過‘放不下’的階段,巴圖14歲在國外讀書的時候,有—天我給他打了好幾個電話都沒接,也沒回,那時候我大發雷霆——我花了這么多錢供你在國外念書,竟然連電話都不回。后來他跟我解釋,第—個電話時他正跟朋友玩,心想過會兒給我回,第二個電話沒聽見,等到第三個電話就不敢回了,看到第四個電話知道他媽瘋了,明天再說吧,撒手—閉眼,愛誰誰……兒子解釋完,我心里會舒服—點,我知道我必須轉移注意力了。巴圖現在才22歲,等他到了三四十歲,會明白我給了他多少空間,是多么愛他。其實,我也不是完美的母親,只是想通過我的經歷告訴那些當媽的,中年之后應該放松,不要為了孩子放棄自己。”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