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不要再說: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80后的跳跳媽是兩個混血男寶寶的媽,他們全家目前生活在挪威。她告訴記者,3歲多的跳跳一個字不認識,在國內早被比下去了。“北歐家家兩三個孩子,普遍采取是接觸大自然式的慢養育,有錢有閑時帶孩子旅游,7歲前不教文化,頂多踢踢球。”跳跳媽說。
難以拒絕攀比的其實是父母急切的心態。育兒專家林怡發現,習慣了快餐文化的80后焦慮媽媽喜歡直奔主題:7個月了怎么還不會爬?不問原理,直接說怎么做就行,不靈就繼續到處求答案。事實上,養育孩子不像生產產品,孩子的個體差異很大,怎么會有一種解決所有家長的問題的方法?
焦慮看不見,摸不著,但它會影響正常的判斷力。媽媽們不相信自己,只好轉而互相比較。其實,真正有效的方法是在懂孩子的基礎上變通出來的。全國十佳心理教師、《孩子媽媽陪你慢慢找長大》作者吳文君告訴記者:“資訊大爆炸的社會,媽媽們必須學會拒絕過多的育兒信息,否則就會陷入焦慮的泥沼。”吳文君說,放手養育,陪伴成長,在孩子遭遇困境與挫折的時候,給予安慰與支持,孩子的歡笑,才是我們得到的最實際的回報。
請不要再說:為什么付出這么多,你卻不明白
“愛攀比”、“焦慮”竟然成了“只要孩子學有所成,大人吃點苦無所謂”的中國媽媽的標簽,愛孩子難道有錯嗎?
首先問自己,你對孩子的愛是不求回報的嗎?你接納了孩子真實的自我嗎?吳文君說,做父母的大多都不愿承認自己心里的那點小虛榮,而一旦孩子沒有如己所愿,做父母的就從山上跌落到谷底,得不到回報的愛會變得偏執焦躁:為什么我付出那么多,孩子卻一點都不明白?為什么給了孩子最好的,而他卻對我們這樣?以后如果孩子對我們沒有我對他那么好,該怎么辦?
吳文君告訴記者,尤其當下的不少年輕全職媽媽,她們把媽媽當成一種職業,要求回報的愛其實是對孩子的控制。在專家眼中,當媽媽是要學習的。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要留一些時間來愛自己、關注自己,讓自己更有力量去面對挑戰,這樣才能放下許多焦慮。否則,我們會下意識地從孩子那里需求愛,對孩子的期待會多于愛。“愛應該是自由的,是給對方所需要的,而不是把自己的無力轉嫁到孩子身上。”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