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一次,會所來了一個3歲多的孩子。上完課后,小家伙非要留下繼續玩兒,不肯跟爸爸媽媽回家。眼看都快1點半了,媽媽“耐著性子”開始做他的思想工作,勸他回去吃午飯,但小家伙不為所動。爸爸媽媽一臉尷尬站在一邊,眼看就要按捺不住了。孩子感受到了這種緊張的氣氛,但他不想屈服,而是更加強烈地堅持要留下來。最終,親子對抗升級,孩子倒地撒潑,爸爸媽媽完全沒了主張。我走了過去,將孩子抱了起來:
“我知道,你不想回家對不對?”
孩子哽咽著說:“嗯。”
“你還想繼續玩兒,對不對?”
“嗯。”
“你也不想吃飯,就想在這里玩兒對不對?”
“嗯。”
看到我理解了他的感受,孩子的情緒略微平穩了些。不過,他還在傷心地哭。我不再與他共情,只是安安靜靜地抱著孩子,輕輕拍著他的后背,等待他平息下來。過了一會兒,孩子的哭聲小了。與此同時,我感覺到一只小手在我的后背上輕輕地拍了起來。他在模仿我的動作。感受到這個動作之后,我意識到這場風暴很快就要平息了。果然,孩子把小腦袋靠在我肩膀上,完全安靜下來。看到時機成熟,我溫和地對孩子說了一句:“嗯,現在好了,你先跟爸爸媽媽回去吃飯,下次再來玩兒吧。”孩子高興地點了點頭,下了地,開開心心跟著爸爸媽媽走了。
我之所以能成功地解決這個孩子的問題,是因為我平靜的表情背后沒有隱含其他情緒,孩子從我的臉上讀到了安全,從我內在的情緒上也讀到安全。我的平靜無形中給了他安撫,幫助他更快速地平息下來,并最終聽從了我的建議。
我們的情緒不僅會影響孩子的情緒,還會影響孩子的健康。這是被很多人忽略了的事實。美國曼徹斯特大學曾作過一個持續3年的研究,涉及169個樣本,樣本年齡范圍在5~10歲之間。這項研究發現,具有較多負面情緒的父母,其子女的患病概率明顯偏高,而性格開朗、幸福指數高的父母,他們的孩子患病的概率明顯偏低。這表明,父母的不良情緒可能直接影響孩子的免疫系統,使他們更容易受到疾病侵害。因此,養育孩子,我們需要時刻牢記一個原則:哪怕不給孩子一張好臉,也要給孩子一顆“好心”。
父母應該注重自身的幸福指數
既然小嬰兒可以敏銳地察覺我們的情緒,那么,提升我們自身的幸福指數,消解我們的負面情緒,就可以提供更多正面能量喂養孩子內心,給他更多美好的回憶,一個快樂的童年。當然,我們不是神,難免會有煩躁的時候。不妨通過一些靜心活動來協助自己擺脫這些影響,更積極地生活。
我的一位朋友曾經教我一招,屢試不爽。正在讀書的爸爸媽媽們也可以嘗試一下:微閉雙眼,視線集中在鼻子尖,排除一切雜念,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堅持5分鐘就會有很好的效果。如果實在沒有時間,一兩分鐘也能起到緩解疲勞的作用。如果這時腦袋里有什么想法,請不作評價,隨它去,再將注意力帶回到呼吸上。
冥想也是讓自己的情緒變得平穩起來的好辦法。時間不見得要多長,一兩分鐘也會有效果:閉上雙眼,想象你的腳下有一座美麗的樓梯,順著樓梯走下去,走進一座美麗的花園。那正是你夢想中的花園,有大片的草地,各色的花朵、樹木,有流水、土坡,還有你喜歡的小動物……你喜歡什么,就想象里面有什么。走進花園之后,找個地方坐下來,或者干脆躺下來。清風徐來,花香撲鼻,流水潺潺,小鳥在樹枝上舞著、唱著……觀想著這一切,你自在、喜悅、充滿了力量…… 等到準備好,睜開雙眼。你會驚奇地發現,負面情緒不見了,疲累消失了,一切都在神奇地改變。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