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的先天氣質與個別差異
每個孩子與生俱來有他自己獨特的特質,我們稱之為“氣質”。每個父母都應該培養對孩子的敏感度,要從細微處去觀察孩子,發現孩子的先天氣質,如果孩子做每一件事都是沒有理由的“慢”,那很可能他先天就是所謂的“慢郎中”;或許他的大腦思考比別人要多一些時間,或許他在思考時會比別人想得更多,或許他需要一定成度的喘息才能做出反應,這些都需要父母的了解與包容。
此外,孩子有個別差異,發展快慢各有不同,而根據0~6歲嬰幼兒發展歷程來看孩子大約在2歲前后,是獨立自主性最強的時期。這時期的孩子比較自我,會很想自己把事情做好,例如想自己穿鞋、穿衣服等,此時父母若不給機會或是足夠的時間學習與練習,那么孩子日后可能會干脆要你幫他穿,因為你總是嫌他做得慢、做得不好。
事有輕重緩急,若是在有時間性的情況下,像是上學、搭高鐵、看表演等事情,就要事先提醒他避免遲到;而若非緊急事件,例如吃飯、洗澡等,不妨就讓孩子自在輕松些,父母可以不用催促他,讓他自己選擇完成的時間。和孩子之間維持良好的互動,不要讓親子關系因催趕、怒罵變得緊張兮兮。
執行篇:不疾不徐10點學習
刺激感覺動作的協調發展
1.掌握0~6歲的關鍵期:孩子0~6歲之間神經系統和感觀知覺的發展良好與否,是他將來各方面認知學習是否良好的重要基礎。所以父母在這段時期,應提供適當的活動空間和機會,來協助孩子的感官知覺及動作連結發展。
2.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孩子的習慣常規養成從小開始,父母自己就要先做好榜樣,例如吃飯前要先洗手、睡覺前一定要刷牙、起床后將棉被折好、不邊看電視邊吃飯、玩具玩完歸定位…,讓孩子學習你的好規矩。
3. 給予生活自理的機會:從學齡前開始,就要依孩子的年紀與能力,讓他學習打理自己的生活,如自己吃飯、穿衣、收拾玩具…等,家長要適當鼓勵并教導孩子自己做到。
建立時間觀念和次序感
4.從生活教育建立起:5歲以下、還看不懂時間的孩子可利用生活教育教導時段觀念,例如吃飯前要把玩具收好,出門吃前要先做什么事?吃完飯后可以做什么…等等,可以建立孩子的次序感和時段觀念。
5.改變你的教養模式:大人和孩子的時間觀念不同,若你希望孩子能早點上學,最好的方法是和孩子一起早點上床睡覺并提早起床,給孩子充裕的準備時間,父母就不用心急,這是解決問題并防止自己發脾氣的好方法。
6.改變親子對話方式:父母凡事催促,除了孩子“拖”之外,也源于父母自己的“急”,和不恰當的教育習慣。若孩子真的需要人催時,把“快一點”改成“現在8點啰!”要出門時問他“出門之前該做哪些事啊?”他如果說不出來,可以把該做的事先敘述一遍,并請他復述一遍再去進行。
“急”父母請以身作則
7. 做好自己的時間管理:學齡前的孩子并沒有時間規劃的能力,生活節奏大部分仰賴父母的安排,因此幕府最好在催促孩子快一點之前,先將自己的生活計畫好、時間管理好。
8.別拿高標準面對孩子:如果你是急性子的家長更應該謹言慎行要求孩子的標準。每個孩子都是經過完整的歷程:探索、發現、學習,才能將所學的事情運用出來,這是父母急不得也催不來的,請小心別扼殺了孩子的學習樂趣。
9.提供充分的學習時間: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學習,“錯中學”為他預留第二次學習的機會,甚至三次比兩次好,讓孩子花點時間去思考、去體驗挫折,有經過“完整學習內涵”的孩子才能有比別人“快”的優勢!
10. 別讓快一點變口頭禪:大人不經意的言語或行為,很容易打擊到孩子的信心,如果孩子已經表現的不錯,千萬不要有口無心地再催促孩子,或者在其他人面前數落他,這些都會讓孩子無所適從,沒了自信心。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