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作訓練,思維開發,如此神奇?
有位家長曾在網上感慨,說自己的孩子8個月不會爬,送到早教后,一兩個月就會爬了,家長說早教真的管用。
早教中心宣傳中最核心也是動作訓練,思維開發,全面提升孩子能力。
而在不少早教的宣講會上,某些育兒專家會經常告訴某些家長,孩子由于剖腹產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需要接受各種培訓和鍛煉。
北京市東城區開放了免費早教,在網申通過后,一位媽媽帶自己幾個月大的孩子去了,早教專家在臺上激情四溢地演講,課堂上孩子卻在呼呼大睡。最后,“一位早教老師竟然說我孩子神經系統發育有問題,他判斷的唯一依據就是我的孩子是剖腹產”??粗@幾個月來十分活潑可愛的孩子,這位媽媽說什么也很難相信自己的孩子有問題,最終這位專家建議孩子去一家早教機構鍛煉鍛煉,終于讓這位媽媽恍然大悟這種“良苦用心”。
“這種器械攀爬有利于培養孩子空間感,”文先生在聽了早教老師的介紹后,始終懷疑,這種拱形空間究竟和自己孩子熱愛鉆桌子有什么區別。
“這些器械可以幫到寶寶的腿部力量,幫助寶寶早走路。”令晃晃的媽媽感到沮喪的是,小區里大部分沒上過早教的孩子都正常在一歲左右會走路了,上了近一年早教,晃晃仍然是17個月之后才會走路?!耙稽c跡象都沒有表明早教器械能有效幫助孩子。”
訓練對于孩子成長究竟有多大的作用?協和醫院婦產科醫生章蓉婭也是新手媽媽,在她的微博里,她介紹了美國兒童心理學家格塞爾曾做過“雙胞胎爬梯實驗”。在這個實驗中,雙胞胎中的一個從出生后的48周起每天做10分鐘的爬梯訓練,經過6周時間后,也就是到了第52周,他能夠熟練地爬上5級樓梯。在此期間,雙胞胎中的另一個則不做任何訓練,只是到了第53周才開展訓練爬梯,然而僅用了2周時間,他就能熟練地爬上樓梯頂端。
實際上,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同樣做過一次類似的實驗,他們把175名孩子分成兩組,一組由父母親進行普通教育,另一組則從3個月起就開始進行早期教育。他們發現,在起初的幾年時間里,接受早期教育孩子的智商平均要高出15點,但隨著進入小學接受正規教育后,這兩組孩子之間的差距日見縮小,那些未接受早期教育的孩子通常都趕上來了。
早教要多早?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叼著奶瓶上早教已經成為早教課堂一景。在愛樂早教朝陽大悅城店,記者遇到了一位媽媽,她是該早教中心比較早進入早教的,“滿月之后就來了。”
在選擇早教實驗的過程中,魯聰聽到第一句讓她吃驚的話就是某早教機構的導師說,你家孩子都半歲了你怎么才來?
到底需要不需要早教,什么時候選擇早教,成為很多家長的疑惑。
這一代孩子的父母普遍是80后,在獨一代經歷了父母上班自己一個人鎖在家的孤獨之后,作為家長的80后非常注重對獨二代集體和親子生活的培養。很多家長最擔心的正是自己的孩子沒有“玩伴”,認為“早教最吸引自己的是集體參與,增強孩子的社會性”。
不少早教中心正是主打親子和集體參與牌吸引家長。不少早教專家也極力推薦,早教專家林怡發表在搖籃網上的文章點擊率很高,她支持去早教中心,認為早教中心的集體活動“可以拓展孩子的視野,給孩子更為豐富的環境刺激,也為孩子提供更多與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機會。即便孩子沒有參與,他身處這樣一個環境,也會好奇地去觀察周圍發生的一切,在潛移默化中吸收環境提供的各種信息”。
一些國際連鎖早教品牌宣稱,他們使用“全球同步教材”“進口教具”“外籍教師”,一定能讓孩子們接受到全世界優秀的教育。早教中心更是鼓勵孩子盡早接受外語環境,越早越好,刺激孩子語言系統成熟。
然而,數位教育專家都表示孩子語言系統發育最好的時期是3歲。
記者經過實地體驗,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早教中心大力宣傳的外教在課堂上作用較小,大部分還是中國人說外語,而且外教大部分來自菲律賓、非洲等等,真正歐美國家的比較少。
“兒童的成長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機制制約的,隨意地人為提前訓練,可能會在一定時間內占有一定的優勢,但由于這種優勢并非自然形成,不見得能長時期地保持下去”。有育兒專家指出,某些早教將孩子發育過程中會逐漸熟練的動作,或者在家就可以簡單練習的動作拆分,夸大器械和教育在引導孩子神經系統和思維體系發育過程中的作用,從而達到營利的目的,這是一種忽悠。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