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互文 場域 敘事‘講好中國故事’話語傳播高峰論壇”在華僑大學廈門校區舉辦。東南網記者 李霖 攝
東南網11月22日訊(本網記者 張志堅 李霖 李奇 通訊員 余丹)11月22日,“互文 場域 敘事‘講好中國故事’話語傳播高峰論壇”在華僑大學廈門校區舉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紐約州立大學、清華大學、廈門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華僑大學等高校、研究機構的30多名專家學者及業界人士齊聚一堂,圍繞新時代背景下如何講好中國故事這一課題進行研討。
“當今國際社會前所未有地聚焦中國發展,關注中國信息,期待中國聲音。”華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曾峰表示,講好中國故事,既是責任擔當,也要遵循規律,不斷創新,要為中國故事的跨語境傳播做好理論構建,塑造新時代背景下積極、健康、客觀、真實的中國國際形象。
據悉,此次論壇旨在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中國實踐,構建融通中外的中國特色對外話語體系。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報》編輯部、華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福建日報社東南網、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華僑大學社會科學研究處、華僑大學黨委宣傳部聯合主辦,海峽兩岸傳播創新研究中心、華僑大學海外華文媒體研究中心承辦。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原院長、海協會原副會長張銘清作分享。東南網記者 李霖 攝
聲音
凝聚話語智慧 講好“中國故事”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原院長、海協會原副會長張銘清認為,文化自信和中國道路是講好中國故事的基礎,兩者互為表里,相互融合。要弘揚文化精神、傳播創新成果,立足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染力、公信力;也需要遵循國際傳播規律,掌握跨文化傳播的技術基本功,要打破不同民族思維方式差異的壁壘,掌握國際表達的內涵,利用貫通中外的敘事方式,實現話語轉換。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鐘君表示,講好中國故事需要人民群眾的支持,“在追求‘曲高和眾’的過程中嚴守規矩、遵循傳播規律、形成規模、善于規劃,才能守正創新,向世界更好地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所長季為民認為,要講好中國故事需要“明確基本定位與強化問題意識”,從新聞產制等方面把握當前新聞學創新發展重點問題與方向,關注誰講、對誰講、講什么、怎么講等基礎問題,以 “繼承性與民族性”“原創性與時代性”“系統性與專業性”等為目標方向做好相關工作。
“講好中國故事一定要摒棄用宣傳的模式和口氣來講故事,從對外‘宣傳’轉變為對外‘傳播’。”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傳播系、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員洪浚浩從一名境外學者的獨特視角,分析了“如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他認為,要以“真實”為基礎、核心、靈魂,要軟硬件相輔相成,構建傳遞、傳播和送達的好平臺和好渠道。
廈門理工學院副校長趙振祥從時尚傳播的角度,分析了時尚的層次及其對國際傳播的價值,“時尚傳播與國力密切相關,強國引領時尚,我們要提高時尚故事的普適性和穿透力,本著‘平等、共生、互鑒’原則向世界講好中國的時尚故事” 。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姜飛歸納了中國國際傳播的發展歷程,認為它經歷了三次浪潮,這三次浪潮構成了當下講好中國故事的歷史文化遺產。“全球視野下的中國不是要打破當今世界格局,而是要平衡這個格局,而且是負責任地講好中國故事和世界故事。”姜飛說。
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張舉璽表示,在跨文化傳播時,應摒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誤讀。他還以“一帶一路”國家文化習俗細節為例,來說明講好中國故事,也要注意避免一系列禁忌問題。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周慶安認為,國際傳播敘事出現的新的多維度挑戰從身份認同上影響了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的工作,我們要做的是打造多元化的中國認同身份,“講好中國故事,要重視統一中的多元化、多元中的統一”。
論壇吸引了眾多師生前來圍觀學習 東南網記者 李霖 攝
責任編輯:楊林宇
- 最新專題資訊 頻道推薦
-
福建省安監局組織收聽全國安全生產電視電話會2023-08-0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