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農歷逢九,福建農林大學“百草饗源”三下鄉實踐隊深入福建省南安市東田鎮,探訪擁有數百年歷史的圩日草藥市集,近距離觀察傳統中草藥文化在當代的堅守、嬗變與新生。
每逢農歷四、九,東田圩集便如約開市。這一始于明朝的傳統市集,至今仍是藥農與客商的重要匯聚地。大薊、紫蘇、金銀花、魚腥草、陳皮等帶著泥土芬芳的草藥鋪滿攤位,無聲訴說著“藥食同源”的古老智慧。實踐隊員們穿行其中,感受著這份跨越時空的生機。
實踐隊員采訪圩日攤販
藥農陳奇勝的故事,是傳統在新時代的生動注腳。“爺爺教認藥,母親支攤位,我拍視頻。”他用一句話勾勒出家族三代人的傳承軌跡。作為年輕一代,陳奇勝拿起手機,在抖音等平臺記錄采藥艱辛、講解草藥知識、直播圩日盛況,將藏于深山的“寶貝”推向全國。這份熱情,正吸引著遠方訪客慕名而來。
實踐隊員采訪藥農陳奇勝
在山的另一邊,方國農一家演繹著另一種融合。老父親方國農堅守采藥本行,提供地道原料;兒子方偉捷則大膽擁抱電商,包攬從種植、采摘到線上銷售的全鏈條。自家9畝藥田產出的石母草等草藥,不僅供應國內,更通過電商平臺飄洋過海,抵達澳大利亞、柬埔寨等地的華人家庭餐桌。
然而,從山野到云端的路并非坦途。老藥農方局展示著腳上采藥留下的疤痕,訴說著這門技藝的艱辛。方偉捷也向實踐隊員坦言現實的困境:青年一代傳承動力不足。他期盼更多專業培訓,幫助年輕人掌握辨藥、采藥等核心技藝。
實踐隊與藥農合影
此次東田之行,讓實踐隊員們深刻觸摸到中草藥文化的厚重脈搏。從明朝圩日的聲聲吆喝,到短視頻里的娓娓道來;從父輩肩上的藥簍,到青年手中的云端店鋪——東田的中草藥文化,在堅守其本真與生態智慧的同時,正以開放的姿態擁抱新渠道、新業態。這縷綿延數百年的藥香,承載著古人的智慧,更寄托著新一代傳承人的創新與擔當。如何讓這簍中的草藥,在云端煥發更持久的生命力?東田的探索,為傳統中醫藥文化在新時代的保護與傳承,點燃了一簇希望的新火。(吳麗君 侯雨瑩 練瑞瑩)
責任編輯:易初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