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清流、寧化兩縣有合并和分開的歷史。行政區域分開后,兩縣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管護,成了“老大難”問題。兩縣為此做了很多工作,但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本報周末特刊對此也進行過多次追蹤報道。
11月22日,省政府正式批復,確定了清流縣自來水廠水源保護,一級保護區范圍是:南極山水庫清流縣轄區范圍內的匯水流域。二級保護區范圍是:南極山水庫大壩至寧化縣安樂鎮黃莊村社員上自然村村頭的水域及其兩側匯水陸域(遇公路以公路為界,一級保護區范圍除外)。
清流、寧化兩縣跨區域飲用水源管護“老大難”問題終于解決了。
癥結:生態補償費
南極山水庫是清流縣城區4萬多人的唯一飲用水源,源頭流經寧化縣安樂鎮黃莊村的黃坊、坑口、社員上、坑尾4個自然村(以下簡稱黃莊村)的山澗和嚴坊溪。
多年來,黃莊村民認為,清流縣城區飲用水源保護雖然很重要,但是村民理應獲得適當的生態補償費。
糾結于生態補償費,盡管兩縣有關部門有要求,可黃莊村民對此卻不當一回事,以致這些村莊農戶的農田施肥、噴撒農藥、畜禽養殖及農民生活污水,都直接或間接對嚴坊溪水質造成污染,特別是大量闊葉林的砍伐,對清流縣飲用水源安全構成極大威脅;每年五六月份是竹筍加工季節,村民們大量煮筍發酵后的污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溪河,嚴重污染了下游水體……
類似頭痛的問題,還發生在其他兩個鄉鎮。
清流縣嵩溪鎮鎮區居民1萬多人的飲用水源地,在寧化縣泉上鎮和湖村鎮境內交界地帶的當坑村,水源管理成了當地群眾的一塊“心病”。
寧化縣湖村鎮群眾因缺水,需要在清流縣龍津鎮拔里村境內建設黃山寮水庫。建設工期內會影響拔里村祈山、中村等村民的生活用水,當地村民很不情愿建這個水庫,部分村民還不讓施工。
求解:跨區協調,一波三折
2012年,在市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大會期間,市人大代表黃雪香領銜提出了“關于為保障清流縣城幾萬居民飲用水安全,請求市政府將水源地黃莊村劃歸清流縣管轄的議案”。
市民政局按法定程序,在征求當地干部群眾意見時,涉及的村民表示強烈反對。
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越來越復雜。
市人大常委會領導多次深入實地調研,協調兩縣政府達成一致意見,簽訂了《寧化縣人民政府、清流縣人民政府關于清流城區飲用水源保護及黃山寮水庫項目建設備忘錄》,并于2013年7月16日簽訂了協議書,解決黃山寮水庫工程建設存在的問題。
由于種種原因,解決問題的步伐時斷時續。
黃雪香等代表先后于2014年、2015年,在市十二屆人大四次、五次會議期間,分別提出了“關于請求市政府督促寧化縣落實相關措施,保護好清流城區飲用水源的議案”和“關于建立跨區域飲用水源保護協調處理機制,大力落實飲用水源保護工作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
同年9月6日,市人大常委會召開主任會議,研究決定將代表提出的《建議》,確定為需進一步加大督辦和落實力度的建議。
此后,9月10日,市人大常委會分管領導帶領市人大環城委督辦小組,會同市政府分管副市長,以及市直機關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到清流縣,與提建議的人大代表等一同到實地調研,并召開專題會議,聽取了兩縣政府“關于清流縣城區飲用水源保護工作”情況匯報,形成了《關于研究清流城區飲用水源保護工作的紀要》。
解結:飲用水源保護區劃定
今年3月2日,兩縣最后商定:將清流城區嚴坊溪飲用水源上游,也就是寧化縣境內接壤部分3.6平方公里的集雨面積,劃為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保護區內天然林全部調整為生態公益林。水源二級保護區劃定方案和生態公益林調整文本,按程序上報省政府。
飲用水源保護區的正式劃定,使黃莊村民眼睛緊盯著生態補償有關問題,也有了滿意的結果。
兩縣為劃定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都同意“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作為二級保護區內林木一次性補償金。
清流縣根據水源地生態保護情況,每年年底前,安排資金給黃莊村,專項用于水源保護、垃圾清理、河道疏浚、生態補償等有關經費支出,從今年起執行,每5年調整一次。
目前,清流縣已明確對有關保護區進行保護,現已禁止審批該保護區內水源保護無關的生產建設項目。
此外,兩縣還就“以電代柴”烤筍工藝的試點問題,達成了共識。經協商,由安樂鎮借鑒永安等地的經驗和做法,先行在黃莊村先選擇5家農戶,安排專項資金,用于這個工藝試點及榨筍廢水處理氧化塘等設施建設。
責任編輯:林航
- 廣東東莞400噸垃圾用船運廣西水源地傾倒 5人被控制2016-09-08
- 上個月寧德市13個水源地水質均達標2016-08-25
- 最新三明新聞 頻道推薦
-
三明:“黑衣帥哥”洪流中勇救落水者 后悄然2017-04-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