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山東壽光的農民李益嶺,來嵐發展已近6個年頭。如今,他在平潭迎來了果蔬種植事業的“第二春”。生產的果蔬,除了覆蓋平潭大部分區域,還遠銷至福清、深圳等地。朋友多次邀請他到外地發展,都被他一一婉拒。他說,“我對平潭已經產生感情,我打算扎根這里。”
李益嶺在種植的小西紅柿大棚里向記者展示種植成果
初識平潭挑戰大棚果蔬種植
山東壽光市素有“中國蔬菜之鄉”的美譽。李益嶺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從事果蔬種植,在嫁接技術上有一定的經驗。2009年,他在網上認識了一個平潭人,對方準備在平潭搞農業種植基地,邀請他來擔任大棚蔬菜種植技術員。
抱著創業夢,2009年春節過后,李益嶺來到平潭中樓大坪村。初來乍到,眼前的情景讓他吃驚,“田地都是沙,容易漏水漏肥。冬天風還特別大,容易把大棚刮壞。”這讓他覺得,平潭不適合種植大棚果蔬。
就在李益嶺覺得自己無法勝任時,合伙股東卻鐵了心要進行大棚果蔬種植。“我也是愛挑戰的人,想著那就試試吧。”說做就做,同年7月,他開始在100畝的田地里搭起大棚,并從山東老家運來了尖椒、茄子、西紅柿、黃瓜等試種苗,并開始試種一批小西紅柿。
從買種育苗、整地施肥、翻地起壟,到種苗后每日跟蹤噴水、除草,整枝打杈,預防性噴農藥……試種一個多月,李益嶺發現,苗子長勢不錯。12月,首次試種就獲得豐收并實現盈利,還有一部分銷往福州。
合伙創業 靠誠意打開市場
隨后,李益嶺和股東在種植理念上逐漸產生了分歧。2010年,李益嶺離開平潭,前往重慶發展。
2013年,他迎來了在嵐種植事業的轉機。
如今的合伙人施友蘭,通過原先大棚工人找上了門,希望和李益嶺一起在流水鎮松南村合伙搞果蔬種植。因為在施友蘭看來,“李益嶺種植技術好,責任心強,還會跑市場,很能干。”
2014年8月,突如其來的一場臺風把大棚全部刮走了,“把我們剛賺的錢也吹走了。”李益嶺說,無奈之下,只能重新買材料架棚,這次他設計了比較堅固、實用性更強的架棚,“比較適合平潭大面積發展”。
種植逐漸步入軌道,如何開拓市場又成了另一道難題。李益嶺種出的小西紅柿口感佳,但精細種植成本高,批發價相較本地貴了一倍,一開始不被本地商戶接受。李益嶺說,自己靠誠意和口碑去爭取市場,本地銷售商發現很好賣,口口相傳,市場就逐漸打開了。現在他的市場已不再局限于平潭,福清、深圳也能隨處可見李益嶺種植的小西紅柿。
不斷求新 引進珍禽發展觀光農業
2015年末,雨水、病害和低溫輪番襲擊平潭種植戶,李益嶺的大棚種植卻存活了下來。“沙質化土壤種植瓜果的甜度會高,平潭海洋性氣候溫差適宜,不需要保暖設施的費用,也使大棚造價便宜不少。”李益嶺說道。
如今,李益嶺又迎來在平潭種植事業的“第二春”。除了目前在流水松南鎮,他和另一位平潭合伙人還注冊了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今年下半年,他計劃在蘆洋主打種植100多畝小西紅柿。
李益嶺還打算,等到孩子畢業后,把家人都接到平潭。“外地有很多朋友邀請我去發展,我都拒絕了。平潭市場現在做好了,放棄了很可惜。現在對老客戶、對平潭都有感情了,所以想長期在平潭發展。”李益嶺說。
前陣子,李益嶺嘗試的“西紅柿土豆”嫁接實驗獲得成功。下半年,他想在松南鎮和蘆洋都進行小規模試種。他計劃,未來能建立生態農莊,除了逐步豐富種植品種,還引進一些珍禽,吸引市民前來采摘和體驗,發展觀光農業。
責任編輯:肖舒
- 最新平潭新聞 頻道推薦
-
美爆了!平潭再現“藍眼淚” 絢麗如阿凡達2017-04-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