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延平區南山鎮龍灣村煙農吳水華忙著烘烤煙葉,可他心里卻惦記著上游的龍江寺水庫,“等水庫開始使用,我家的20畝地就能‘喝’上自來水了,種什么都好!”
“聽水響,望水流,一年四季為水愁”,“用水難,行路難,農村發展更困難”,曾幾何時,這些令人心酸的順口溜是閩北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的真實寫照。
作為延平區最大的村級煙區,龍灣村有1600畝田地,其中煙田830多畝。“原來有一大部分是‘望天田’,地高水低,灌溉要用抽水泵,地里賺來的辛苦錢還要買油、買電,心疼呀!”村支書吳志輝回憶農田用水,無比感慨。
轉機出現在煙草部門援建的龍江寺水庫工程,該工程總投資7041.33萬元,其中煙草部門援建6034.56萬元。項目竣工后,不僅可以讓1.9萬畝的農田受益,還是集鎮第二水源地,可以滿足1萬多人的生活用水需求。“上半年按照‘百日攻堅戰’的要求,鎮里掛圖作戰,如期完成余下的各附屬工程的建設,目前正在進行驗收。現在我們正按照‘四比六促’的工作要求,積極推進項目,預計8月底前就能投入使用。”南山鎮分管水利的副鎮長吳里軍表示。
建陽區樟布灌區水源工程、邵武市大乾水庫水源工程、順昌縣苦竹際灌區水源工程……在閩北,像龍江寺水庫這樣經國家煙草專賣局審查通過的煙草援建水源工程,2011年至今共有9個。這些水源工程援建資金達5.5億元,涉及閩北8個縣(市、區),總計12.78萬畝29.27萬人受益,充分體現了煙草行業“兩個至上”行業價值觀。
南平市煙草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水源工程是為解決煙區工程性缺水問題而援建的蓄水工程,它以建設小型水庫及引水工程為主要形式,結合其他水利設施,逐步形成綜合配套的水源工程體系。這對各煙區努力消除工程性缺水和生態脆弱的瓶頸制約,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同樣通過治水而“圓夢”的還有浦城縣永興鎮前墩村村民。站在村口,蜿蜒山間的水渠灌溉著良田,平整的田間水稻一片翠綠,寬敞的田埂道路穿梭著運送煙葉的車輛……好一派山村新畫卷。
“現在這樣的場景,早幾年可不敢想象,種了十幾年的煙葉,水一直是我們最大的‘心病’。多虧了煙草部門這些年的建設,即便是干旱時節,不僅有水用,而且引到了田間地頭、房前屋后,這是老百姓多少年的夢啊!”忙著采收煙葉的前墩煙農黃儒輝由衷表示。
黃儒輝回憶,原來的引水渠道等原有工程始建于上世紀70年代,受當時的經濟和技術條件限制,工程建設標準低、配套不完善。經歷多年水毀,加上管護沒跟上,導致部分攔河壩被沖毀,灌溉區灌溉面積萎縮,種煙、種稻無法保證。“以前我種幾畝稻都很艱難,夜間在山邊看田守水,有時為了搶水,還與村民發生爭執。”
2013年,總投資6869.62萬元的浦城縣龍江灌區水源工程開建,其中煙草部門援建6335.41萬元,該工程涵蓋永興、臨江和山下3個鄉鎮分灌區,設計灌溉面積4.66萬畝,建設內容包括引水攔河壩、渠道防滲、渠肩加固、節制閘、排洪閘等。“原來灌滿一畝地需要半天時間,工程建成后,灌溉用水有了保證,2個小時以內就能‘喂飽’農作物,今年種25畝地很輕松。”黃儒輝高興地說。
永興鎮黨委書記吳永宏告訴記者,龍江灌區水源工程極大改善了當地生產生活用水條件,解決了農民“靠天吃飯”的難題,讓農民能夠把握最佳種植節令,帶來了農民增收、土地升值、農業產業結構優化等綜合效益。(廖晨星)
責任編輯:楊林宇
- 最新南平新聞 頻道推薦
-
邵武市百名消防志愿者助力秋季防火安全宣傳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