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漳州破解鄉村振興“錢從哪兒來”難題 從這幾處拿
海峽網8月27日訊 據福建日報報道 發展產業需要錢,脫貧攻堅需要錢,村容村貌改善需要錢,基礎設施建設還需要錢……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沒有錢,就用不好地,招不到人,形不成產。
長泰陳巷古倉房屋井然有序,村容整潔。
龍海浮宮鎮田頭村綠樹掩映,河水清澈,村民在流度公園里垂釣,怡然自得。
“錢從哪兒來”是一道有難度的問題。不過,記者在漳州市調查采訪中欣喜地發現,“來錢道兒”其實并不少。條條道路通羅馬,就看各地如何開拓思維去尋找了。
錢從好政策中來
“當初不復墾,現在也該塌了。”8月24日,在龍海市東園鎮新林村中央,村民林三耳指著一大片田地告訴記者,那就是自己曾經的老宅,復墾認定面積200多平方米,僅補助款林三耳就拿到12萬元。
“一年前,新林村就著手進行舊村復墾。”村主任林清波介紹,新林村共拆除農村危舊房25.3畝,復墾為耕地,并對村莊進行綜合整治。
“復墾之后,村兩委聯系建筑設計院,提出的第一條要求就是在原有村莊基礎上,對環境衛生進行改造提升,讓村莊疏朗起來。”林清波說,與整體搬遷、農民上樓相比,這個項目并不難。但關鍵是,錢從哪兒來?
政府先掏錢。東園鎮出資150萬元,建設了一個污水處理站。緊接著,建設部門又補貼36萬元,建設了三個公廁。然而,這些資金對于村莊整體治理而言,顯然是杯水車薪。
“我每天都絞盡腦汁地想辦法,眼睛盯在鄉村振興的各種政策上。根據政策,我們村的復墾項目,可獲上級補助資金1000萬元。”林清波告訴記者,扣除用于項目工作經費、拆遷補償資金、相關工程費用等,還剩400多萬元可用作鄉村建設資金。
污水處理、路面硬化、路燈安裝、環境綠化、村中央公園……建設資金從好政策中來,項目一步步進展,新林村面貌大變。
“這些年我們一直在‘爬山’,一坡翻過又迎一坡。”回味鄉村振興戰略,林清波心頭溫熱,“如果沒好政策,這事兒就難嘍!”
的確,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出臺了許多惠農政策,特別是開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以來,各種專項補貼、以獎代補等政策更是源源不斷。
以龍海為例,除舊村復墾補助資金以外,還提高“以獎代補”標準,對按要求于2018年前完成規劃編制的村莊,每個村莊獎勵補助標準由原定的8萬~20萬元不等,統一提高到20萬元。而漳浦縣則是投入3.4億元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建成農田、水利、農業綜合開發建設等項目。
錢從社會資本中來
享受同樣的“政策雨露”,有的地方把錢“捆起來花”,有的則引來投資,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就拿長泰縣巖溪鎮來說,通過對新種蘆柑每畝補助500元、舉辦蘆柑文化節、組織農技人員推廣生物防治技術等系列組合拳,吸引大量資本注入蘆柑產業。僅去年,巖溪鎮新種蘆柑面積達600畝。在第四屆蘆柑文化節上,現場簽約訂單超2億元。
“過去鄉親們種芋頭都是單打獨斗、互相壓價,品牌也叫不響,要靠種芋頭致富簡直是天方夜譚。”巖溪鎮石銘村黨支部書記王海成說,村里成立了益民果蔬專業合作社,對芋頭生產實施全程質量監控,大力拓展線上線下銷售網絡。
現在,石銘芋集全國“一村一品”、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綠色食品A級產品等光環于一身,價格從原來每公斤2元躍升至12元。村民通過種植芋頭每畝就可增收近萬元。
“鄉村振興給了農村一個方向,一個動力,一個長久的利好。”長期深耕高優花卉產業的林金水,也嗅到了巖溪鎮優良的政策和生態環境,投資一億元將已有花卉基地和舊廠房改建成生態休閑農莊。一次突出花主題、做足花文章、耕耘花經濟的探索就此展開。
“花香小院”“芳蔭茶座”“香甜玫瑰田”“花藝DIY區”“花卉餐廳”“花卉超市”……徜徉于玫瑰農莊的各個功能區,讓人仿佛置身于百畝大花園。
一個又一個小微經營主體,像毛細血管一樣深入基層農村,對就業增收、脫貧致富有著極強的帶動性。漳州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7月,漳州市第一產業投資45.82億元,同比增長53.3%。
“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深度、寬度、廣度。但農村的發展還相對落后,農業仍有大量的投資空間。”閩南師范大學教授黃耀明表示,資本下鄉的深層次原因在于逐利性。“‘鄉村振興’提出之后,大家看到了新的投資機會。誰先進入,誰就容易取勝。這是‘泥土里淘金’的好機會。”
錢從“眾籌”中來
“眾人拾柴火焰高!”盛夏時節,龍海浮宮鎮田頭村綠樹掩映,清澈的河水穿過村莊。看著村里的美景,村支書郭水發自信滿滿。
田頭村溪流交錯,水系長達6.5公里。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村民們一度在水系兩側建起了豬圈、蝦池、蘑菇房,清澈的溪流開始發黑變臭。
竭澤而漁還是與水共生?田頭村開始反思這種以家園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方式。鄉村振興非搞不可,首要目標就是河道整治。
“整治河道是好事,拆我家豬圈可不行!”
沒錢難,拆遷更難,田頭村整體改造兩難兼有。眼瞅著大伙沒動靜,村兩委以身作則帶了頭,清豬圈、拆茅廁、騰土地。
“我帶著設計人員挨家挨戶敲門,召集大家開會,看圖紙,講設計理念。”郭水發把村里規劃方案拿出來,村民們卻不買賬。“再現原汁原味閩南民居”的設計理念和“政府掏錢給咱修房屋”的村民意愿,看起來沒有半毛錢關系。
鄉村振興,必須發動廣大群眾。
村里一次次召開村民大會,帶著村民們到外地參觀學習,看看現代化的鄉村到底長啥樣。
回來后,村民們坐不住了。“我信郭書記!”81歲的沈水福二話不說,捐了1萬元。74歲的老人郭國華將路邊的蘑菇房清理了,捐出7分地。在外經商的郭洲斌捐款30多萬元……
一筆筆村民自籌款到位之后,村兩委著手清理7000多平方米的豬圈和菇房,沿河近70座古厝修繕一新,岸邊還修建了閩南傳統紅磚走道、青石護欄。水鄉可以泛舟了,連空氣都是甜的。
實踐成了最好的調解員。鄉親們全都站了出來,大伙兒擰成一股繩,自愿無償拆除搭建。鄉村創建資金中有三分之一——700多萬元是村民捐贈的。村民郭振發還無償空出一座老宅,開設田頭村家規祖訓宣傳基地。
眾籌模式叫響了,田頭村成了一個品牌一面旗幟。
“咱村集體有底氣了,再往前想想,下一步怎么走?”
“整個小火車吧,或者弄個風車園?”
“且慢,越往后走,越得講科學、謀長遠……”
責任編輯:黃仙妹
- 漳州首批“民間社團巡河隊”出爐 8個社團當“巡查員”2019-03-28
- 漳州首個人工智能教輔系統入駐薌城區2019-03-26
- 漳州市16個基層工會獲評省模范職工之家2019-03-25
- 漳州不少學校附近辣條“泛濫” 執法部門排查整治2019-03-21
- 預計今年平均氣溫偏高 漳州全年降水量偏少2019-03-21
- 漳州:手機掃碼識別買食品很放心2019-03-21
- 福州羅源縣“青春筑夢·創響羅川”鄉村振興創業創新大賽側記2019-03-21
- 漳州開展2019年漳州青少年綠色行動2019-03-19
- 漳州集中銷毀35噸假劣過期失效產品2019-03-18
- 漳州市委書記邵玉龍深入漳浦縣開展工作調研2019-03-18
- 最新漳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漳州通”APP網上公共服務平臺上線動員會議2019-03-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