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廈門“兩會時間”:代表們積極建言獻策
加強翔安東部濱海濕地保護
鐘慶達(市人大代表、廈門市民族聯誼會理事)
生活在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我們應該要像呵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呵護這座城市的生態環境。翔安東部濱海濕地灘涂寬廣、底棲生物很豐富,很多鳥類都愛到這里,市觀鳥協會在這記錄到的鳥類有100多種。濕地生態環境一旦破壞,極難恢復。因此,要加強翔安東部濱海濕地的保護,最大限度地保存現有的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根據不同鳥類的習性和覓食特點,在濱海濕地種植紅樹林及相關的植物,為各種鳥類提供足夠的食物來源和棲身場地;設生態教育區域,在各種鳥類族群數量穩定的情況下,結合翔安區打造的澳頭特色漁港小鎮,建以濕地鳥類公園為特色的旅游景區。
(文/廈門日報 記者 詹文圖/記者 王協云)
建編制“蓄水池”盤活教育資源
林虹(市人大代表、海滄進修學校副校長)
這些年,我市堅持補短板、惠民生,興建了一批中小學、幼兒園,每年都在新增學位,有效緩解了入學難問題。但是,與不斷增加的學位相比,師資緊缺成為很多學校教育教學中的主要矛盾。近幾年,教師編制缺口越來越大。不僅是教師編制,教育機構管理人才同樣緊張,以致一個校(園)長要管理好幾所分校(園)。
我通過調研發現,并不是所有地方都缺學校,也不是所有學校都缺老師,在有些地方,學生大量流出,教師有所富余。因此,建議在從嚴控制好總量底線的前提下,收回空余編制,以調控為抓手建立編制“蓄水池”,全面盤活編制,從而破解許多學校編制供需矛盾難題。編制“蓄水池”能夠最大效率地用好有限的編制,讓空余編制流向需要的地方,從而讓教育、教師資源活起來。
(文/廈門日報 記者 詹文圖/記者 王協云)
讓閩南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
陳飛(市政協委員、資深文旅策劃人)
閩南文化是優秀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聯系海峽兩岸人民精神家園的紐帶。而臺灣正是閩南文化輻射、發展和傳承的傳統地域。在旅游業的大發展中融入閩南文化意義重大。建議廈門進一步推動閩南文化和旅游業的深度融合,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達到互惠互利共贏。
在推動海峽兩岸融合發展中,讓閩南文化在廣泛的交流中先走一步、獲得認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建議在廈門開設閩南文化學堂,利用時下流行的方式方法,如培訓閩南話主持人、進行“閩南話講古”,以及翻譯閩南話電視劇、電影等,注重培養青少年對閩南文化的興趣,加深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增強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向心力、擴散力,讓文化在兩岸和平統一方面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
(文/廈門日報 記者 江海蘋 圖/記者 張奇輝)
做好在廈東南亞留學生工作
施雪琴(市政協委員、廈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南洋研究院副院長)
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六周年,“民心相通”“人文交流”成為大家關注的重要話題。廈門在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人文交流方面具有歷史傳統和獨特優勢。目前,來自東南亞的留學生不斷增加,很多學生把廈門作為出國留學的首選地之一。如何推動和促進東南亞學生在廈門的學習和就業,使他們未來成為廈門和東南亞國家溝通交流的紐帶和橋梁,是我關注的一個話題。在廈門,歸僑組織已經成為在華東南亞留學生一個重要的交流平臺。對此,我認為首先要重視僑聯紐帶和平臺的作用。其次,在交流方面,要創新交流的內容、形式以及機制,讓留學生回國之后多宣傳廈門。同時,在廈各高校要充分挖掘和發揮東南亞留學生資源優勢,不斷探索新的形式和方法,讓留學生為促進廈門和東南亞國家更好的合作交流作貢獻。
(文/廈門日報 記者 鄔秀君 圖/記者 張奇輝)
責任編輯:黃仙妹
- 代表委員建言獻策:補齊短板,讓老年人享受更多實惠2018-01-29
- 廈門兩會加快建設健康廈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18-01-08
- 將改革進行到底 市人大代表為新時代福州改革開放建言獻策2018-01-08
- 福建代表委員為堅定文化自信積極建言獻策2017-03-09
- 福建政協委員建言獻策借力海上絲綢之路走出去2017-02-09
- 省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舉行2017-01-20
-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
廈門企業下月可領穩崗補貼 近期可在人社官網2019-03-30
-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 130名兩岸師生探索閩南文化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