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日奉了命去巡查關口,要查關口無精神實在可憐,只因為昨夜打牌……”
9日晚,上杭縣泮境鄉彩霞村一個普通的寧靜之夜。
64歲的王榮昌聽著7歲的孫女王藝錚字正腔圓唱著漢劇《花子進城》,看著旁邊35歲的兒子王煒元專注地提線牽引木偶,臉上盡帶笑容。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自己的木偶戲生涯。
學藝
彩霞村,一個富有詩意名字的村莊。
1952年3月,王榮昌出生在這里。
上杭素有“木偶之鄉”的美譽。據考證,高腔傀儡戲(也稱客家木偶戲)于明朝洪武年間(1368年前后)自江浙傳入上杭。1954年6月,上杭縣以“福勝堂”班為基礎,組建“上杭縣福勝線劇團”。1955年正月,閩西傀儡戲代表隊被選拔晉京參加十三省木偶、皮影戲會演。《大名府》一劇被選送懷仁堂為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作專場演出。1986年10月,上杭縣傀儡劇團被“中國傀儡、皮影藝術學會”吸收為團體會員。
“那時娛樂節目很少,電影都很難看到一次,所以一有木偶戲表演,全村都轟動。”王榮昌很喜歡這種感覺。
因為家境貧寒和仰慕傀儡戲,13歲時,他與弟弟王榮洪便師承白砂鄉(現為鎮)大金村華成堂木偶戲班班主——高腔著名表演藝人曾瑞倫(閩粵一帶民眾因其表演技藝高超,稱之為“瘋神”),學習提線木偶戲高腔表演藝術并跟班演出。
“剛開始師傅不讓我們碰木偶,我們兄弟倆只有趁師傅不在,把師傅的木偶偷拿出來學,而且一個人站崗,一個人練習,學得很辛苦。”王榮昌回憶。
巡演
1982年,王榮昌出師。
他與王榮洪組建起泮境鄉彩霞木偶劇團,收徒梁其山、梁東山、梁文榮等數十人,亦農亦藝,四處演出木偶高腔戲;1988至1999年,王榮昌先后任彩霞村村主任、村支書,他一邊帶團演出,一邊轉變思路,調整種養結構,帶領村民發家致富。
至今,王榮昌的劇團在縣內外演出五千多場,受眾達百萬人次,深受閩粵贛周邊地區客家民眾的喜愛和認同,劇團也因此成為泮境鄉、上杭縣、龍巖地區的名片。
“演出以上杭為主,有時也會到廣東、江西,省內福州、廈門、莆田等地。”王榮昌說,最多的年份,劇團一年演了6個月又17天。
不少細節讓王榮昌印象深刻。有時老百姓要求加戲,演到凌晨1點多還有觀眾不愿離場。兩年前在上杭舊縣,劇團從正月初二,演到農歷三月初七。由于沒有音響沒有麥克風,演出到高潮時,當地群眾在場地四周豎起竹竿“示威”,以保持現場的安靜。而在一次表演《二度梅》時,看到臺下一位8歲的小女孩流淚,王榮昌也流下了淚水。
上杭的高腔傀儡戲吸引了海內外眾多媒體的廣泛關注。廣東中山大學研究生造訪,加拿大卑詩大學楊端慧博士兩度來彩霞村訪問,臺灣東森電視臺、臺灣客語名主持人唐山等也慕名來訪。
傳揚
“你是高腔傀儡戲的真正傳人。”這是福建省藝術研究院葉明生研究員對王榮昌的評價。
王榮昌為客家木偶戲的傳承和發展傾注了心血。
2000年3月,為了重振上杭傀儡戲事業,王榮昌協同其他著名傀儡藝人籌建全國僅有的傀儡戲藝人自發形成的傀儡戲行業公會——上杭縣傀儡戲行業公會。
演出之余,王榮昌還在縣內外傳徒授藝、協助建班組團,為許多同行、戲班、藝術中心、學校、幼兒園輔導、培養了大批的木偶表演人才,也雕刻、制作了傀儡百余尊(套)、演出道具上千件。
前段時間,龍巖學院畢業的泉州人葉漫云專程開車到王榮昌家,跟著王榮昌學習木偶表演、提線、唱腔。20多天后,她考進了上杭縣木偶藝術傳習中心。葉漫云告訴王榮昌:“我要正式拜你為師!”
近五十年的從藝經歷,王榮昌在偶人雕刻、線規、表演、唱腔等諸多方面已達到極高水平且自成體系。他嫻熟掌握了提線木偶(高腔)的提線技巧與舞臺鑼鼓;對角色性格的把握精準細致,對木偶的動作操控精到流暢,許多高難的線控技藝爛熟于心。善于從客家文藝養分中汲取營養。他在傀儡頭的雕刻和粉飾、衣冠裝飾、表演舞臺的全堂設備創新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
2008年6月,他獲得福建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閩西上杭傀儡戲(高腔)代表性傳承人稱號;2010年9月,他還獲得了上杭縣民間傳統工藝能工巧匠的稱號。
“以前是擔心‘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如今是渴望有人來學傀儡戲,希望祖傳下來的鄉音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王榮昌告訴兒子、孫女,也告訴我們,他這一生都離不開木偶,眼下最擔心的事情就是傳承問題。
責任編輯:林航
- 最新龍巖新聞 頻道推薦
-
龍巖一司機超員瘋狂倒車想逃 乘客“出手”制2017-04-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