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居家養老是一種新型養老模式,憑借“有效整合社會資源、相對較低成本、符合傳統文化和老年人生活習慣”等優勢,將成為我國養老的主流模式,在龍巖也不例外。
近年來,我市突出為民惠民目標,建立起以市、縣福利中心、農村敬老院、社區居家養老及民辦托老院為主干的養老服務體系。目前,我市60歲以上老人約45萬人,現有公辦、民辦養老機構146個,床位14211張,大概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31張,高于全國水平,居全省前列。
住在新羅區南城街道大同社區85歲的獨居老人陸翠良告訴記者,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不僅為他的生活提供了棋牌室等休閑場所,社區內年齡大或腿腳不便的老人,只需一個電話,社區也會免費提供上門送水、送氣、理發等服務,但他們最怕的是生病。
“老人需求最高的‘醫療護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無法滿足。”陸翠良告訴記者,平時有個頭疼腦熱,衛生服務站的工作人員會及時上門幫忙,但社區內老人的心中仍有個“結”,一旦突然摔倒、嚴重疾病發作等情況,社區衛生服務站無法進行救治,他們就只能輾轉到大醫院就醫,這期間就怕時間拖延延誤了救治。
據了解,目前陸翠良所在的大同社區60歲以上老人有400多人,其中80歲以上老人占近20%。一名社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社區衛生服務站人員沒有專業的醫療知識,也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即使是社區內配套的衛生服務站,也無法完全滿足老年人的醫療需求。
然而,大同社區的這個問題,在我市的許多居家養老機構也同樣存在。“我市在養老和醫療資源整合方面有很多文章可做。”市政協委員、農工黨龍巖市委專職副主委謝全波認為,社區養老醫療服務應首選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老年人長年患病或患慢性疾病,他們需要長期治療,既無法一直待在家中,又因經濟、便利、心理等方面因素不能長期呆在綜合性醫院,社區衛生服務與居家養老服務相結合,恰能給他們提供一個貼近熟悉的居住環境,融醫療、養老于一體的便捷服務。
對此,謝全波在提案《積極培育社區養老服務市場,大力發展居家養老服務產業》中建議推行醫養結合,要同步規劃建設養老服務設施,新建小區按標準同步建設社區衛生服務和養老服務設施,積極推動醫療和養老相結合;加強對養老服務人員系統的專業技能培訓;通過宣傳和鼓勵,擴大志愿者服務隊伍,為經濟困難的老年人提供非營利性的救助服務,降低家庭和政府的養老壓力。
就醫養結合發展相關問題,據市民政局透露,目前,醫養結合在我市主要有四種模式:武平縣社會福利中心、漳平市社會福利中心增設了康復護理院模式;同心園(香港)護理院、龍巖市永樂老人公寓等6家養老機構設立醫務室模式;龍巖市慈善康復中心,新羅區康復托老院設立康復護理部模式;規模相對小的民辦養老機構和鄉鎮敬老院與相臨近的衛生機構合作或設立門診部的模式。
盡管如此,但目前社區養老服務的發展主要由政府推動,還未形成社會化運作、市場化經營環境,現有公辦和民辦養老機構中除了設置了醫療室外,沒有建立有級別的醫療機構,在公辦和民辦的大型或較大型的醫療機構中沒有設立可供養老的機構或床位,多數鄉鎮敬老院離鄉鎮衛生院較遠,醫療資源共享的作用得不到較好發揮。
就下一步推進醫養結合,市民政局表示,將采取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和民間資金加大規模型、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的建設力度,不斷完善市縣福利中心和鄉鎮敬老院醫養結合養老模式,重抓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站建設等等措施,力爭在“十三五”期間每個縣、市、區都有一所以上規模型的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爭取到2020年實現全市的福利中心和80%的鄉鎮敬老院推行醫養結合養老模式,使老年人能夠就近獲得醫療服務。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龍巖新聞 頻道推薦
-
龍巖一司機超員瘋狂倒車想逃 乘客“出手”制2017-04-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