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動力是好奇
北京晨報:這些搞笑諾貝爾獎的獲得者,為什么他們能夠發現這么多其他人難以發覺的科學成果呢?
方舟子:科學研究的出發點,往往不是為了改變生活、改變生產方式等,它最初反映的是人的好奇心,這非常重要,國外許多科研人員從事這個工作,正是因為覺得它很好玩,是出于探索世界,探索自然界奧秘的興趣,想弄明白背后真正的原理。這種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正是科學發展的動力。
一個人如果覺得某件事情中間會有科學道理,他就會去想、去研究、去想方設法搞明白,盡管這個研究未必實用,未必會帶來經濟利益,甚至也未必重要,但它體現的是人最基本的求知欲望,滿足好奇的欲望。
北京晨報:我們似乎很少有這方面的研究和成果,甚至會為這些新奇、搞笑的研究而震驚,我們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反應呢?
方舟子:首先,我們的科研目前還處于模仿階段,人家做什么我們也跟著做什么,沒有自己的思想、觀念和原創性。其二,我們的科研很多時候注重于功利的效果,只做那些有價值的研究,沒有價值的則不愿關注,因此觀念也很難拓寬,更加難以發現隱藏在平常生活中的科學原理。
科學不是少數人的專利
北京晨報:我們很多人通常會覺得科學是高高在上的,是少數人的專利,和普通人毫無關系,是什么造成這樣的印象呢?
方舟子:其實不僅是常人,包括我們的許多科研人員也有這樣的觀念。怎么樣很細心地去發現生活中的科學原理?一般人不會想這個,科研人員也不會,不少科研人員,其實是把科研當做一種賺錢謀生的職業,和生活毫無關系,這反映的,是科學傳統、科學素養的不足,很難以科學的頭腦去看待生活。因此,會覺得只有在研究所里的那些正兒八經的研究,才是科學研究,對生活中的科學少有發現。
北京晨報:為什么會這樣呢?
方舟子:一個是因為我們缺少科學的傳統。即便是引入科學觀念、科學知識已經很多年,但是傳統的思維方式仍舊在影響著人們。
另外一個就是我們的教育也存在問題,即便是數理化這些科學知識的教育,也更多是為了應付考試、局限于課本之中。把書本和生活分得很開,很少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得他們很少會用科學的目光去觀察世界。
北京晨報:難道我們的科研人員也缺乏科學的素養和頭腦嗎?
方舟子:科研人員也有同樣的問題,一個是因為教育,另外一個也和目前我們整體的科研體制有關。
在我們的科研領域中,并不鼓勵類似搞笑諾貝爾這樣的研究,更多的研究方向是實用的、能夠轉化為生產力的課題。而且,很多研究的項目都是科研機構官方所劃定的,因此也決定了科研經費的走向,甚至直接影響著科研人員的研究方向,沒有經費的研究是不會去做的。
實際上在國外,這種搞笑項目的研究也同樣難以獲得經費,但他們依然會去做,而且其實也并不花費多少經費。這其實反映的正是我們當前科研的功利化傾向。
把科學家變成常人
北京晨報:搞笑諾貝爾獎的評選反映了什么?
方舟子:它除了讓人們笑一笑,覺得好玩之余還能帶來一點兒思考之外,同時也是科學觀念,科學素養的一種體現。
北京晨報:那怎樣培養國人的科學素養呢?
方舟子:科學素養要從小培養,在教育之初就要開始。有人說每一個小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學家,因為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索欲望。從某種角度來說,真正的科學家,總是保持著這種童真和好奇,因此他們才能在科學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深入。但是我們目前的教育,并不是在培養和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恰恰相反是在磨滅和打壓,如果孩子們對世界的好奇再也沒有了,對所有的未知都習以為常了,那怎么可能去主動尋找答案呢?
此外,當前的科研領域也應該有所改變,雖然主流仍舊是研究那些重要的、有用的課題,但是對于主流之外的支流,也不應該排斥和輕視。其實所謂搞笑諾貝爾獎,是一個功到自然成的事情,并不是說有人專門去研究這些東西,而是當人們具備了良好的科學素養、習慣于用科學的頭腦去看待世界、看待生活的時候,這些東西自然而然地就會被發現。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