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長小檔案
林瑜,福建師大附中校長,今年9月10日被省教育廳授予“福建省中小學優秀校長”稱號。福建師大文學院兼職副教授,福建教育學院兼職教授。1982年2月畢業于福建師范大學中文系,同年分配到福建師大附中任教至今,2002年被評為福建省特級教師。
每年高考結束后,社會都會津津樂道地比較幾所一級達標校“排頭兵”的高考升學率誰高誰低,林瑜則認為,“大家都是名校,再比較那幾個百分點,實在是一件很淺薄的事。”
他只拿現在的附中與過去的附中比,拿今年的附中與去年的附中相比,希冀附中不斷超越每一個階段的自己。
在與許多著名老校友接觸的過程中,林瑜發現,多年后學生記得的母校的片斷,往往都是一些有意義的課外活動,甚至很多人因為中學時代所參加的課外活動,激發了濃厚的興趣,奠定了自己人生的方向。林瑜對此深有感觸,他希望,附中就是一所能給學生奠定一生受用的基礎的學校。
林瑜曾這樣描述附中:沒有奢華,只有本色;沒有浮躁,只有穩重;沒有虛妄,只有學養。也許,這也是他對自己的描述。
“偶爾排名第二又何妨”
由福建師大創辦的民辦初中——時代中學,自創辦后,中考成績一直穩居全市第一,從未旁落他人。但在四年前,為了保住第一的位子,也曾給學生“加班加點”。
林瑜那時剛就任師大附中校長。當時學校一位老師的孩子在時代中學就讀,林瑜發現,這位老師每天都要等到天黑后才能接孩子回家,被同事們戲稱為“暗無天日”。他坐不住了,在一次時代中學教學研討會上指出:“我們能否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切實為孩子們減減負?我們一直都排名第一,若偶爾排名第二又何妨,就不是名校了嗎?”
從那以后,時代中學下午第三、第四節不再排課,把學生解放到興趣小組,解放到圖書館,解放到操場……而這樣的解放,最終還是沒讓時代中學掉到第二的位置。如今,林瑜有時會去時代中學校園走一走,深為時代中學的發展變化感到高興。校園里古樹蒼天,教學樓樓道里掛的都是學生作品,每周一次的才藝表演延續多年……他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初中校園,讓孩子們“天天有進步,人人能成才”,將各方面的潛能都挖掘出來,盡情展示。
“我還是喜歡教學多過管理”
林瑜是一名“老附中”,他中學時代就讀于附中,大學畢業后又分配到附中,除了曾被外派合作辦學四年,他一直在附中工作,從班主任到年段長,再到德育處主任、副校長。
2008年12月,附中正處于風雨飄搖的“多事之秋”,校內外頗有微詞和詰難。當時還是附中副校長的林瑜,突然被福建師大校領導叫去談話。他完全沒有心理準備,事先也沒有什么風聲傳出來,就這樣成為師大附中的新一屆“掌門人”。
“其實我并不擅長行政和管理,我最喜歡的事,還是教學。”一直到現在,林瑜還是這樣說。但在那時候,他沒有別的選擇,既然擔子給了自己,就得努力挑起來。
“剛上任的時候,實在太困難了。許多問題糾結著,上下左右的關系需要理順,光訴訟官司就打了三起。”林瑜回憶起當年,頗有“往事不堪回首”之唏噓。他就任校長之后,新班子團結一致,勵精圖治,全校上下凝心聚力,統籌兼顧,理直氣壯提升質量,聚精會神謀求發展,學校工作很快走上正軌,形成了“風正、氣順、人和、心齊、業興”的校園政治生態環境。
從不給各年級做平行班評比
出身于教師世家的林瑜,爺爺曾是永安一中的第一任校長,也擔任過省立師范專科學校(福建師大的前身)校長,父親曾是師大無線電專業的教師,爺爺和父親對他的影響非常大。
林瑜形容自己的個性是“與世無爭,與人為善”,他奉行“生命運行不息,生活隨遇而安,思想百無禁忌,行為適可而止”的主張。這樣的性格特點,也決定了他的管理風格。比如校內進行考試質量分析,他從不給各年級尤其是高三做平行班的評比,覺得那樣會給老師施加壓力,而是只看團體成績以及縱向的比較。事實上,淡化局部排名、強化年級和學科團隊協同作戰的做法,讓師大附中的高三團體更有凝聚力和戰斗力。從2009年開始,師大附中的高考成績穩步上升,重新贏得了社會的認可和尊重。
“讓校友記得母校的是素質教育”
近年來,原福建省委書記陳明義分幾次將自己多年珍藏的幾十件航艦模等贈送給師大附中。陳明義是師大附中1957屆的校友,中學階段品學兼優,還積極參加艦模興趣小組、合唱團、演講比賽等活動。正是參加艦模興趣小組奠定了陳明義人生的專業方向,高考時他報考了上海交大造船系,從主要領導崗位退下來后,他還擔任福建省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名譽會長,繼續關注研究他所鐘愛的造船事業。
林瑜說,在和許多新老校友接觸的過程中,他發現,校友回憶母校時,除了師生之情、同窗之誼外,大都是回憶自己參加課外活動、興趣小組、社會實踐的情景,這讓他感觸很深: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中學時代學生感興趣的課外活動、研究性學習,很可能成為他一生要研究的方向。
正是這樣的思路,在師大附中,各種學生社團、模聯活動、科技活動、文體活動、社會實踐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學校先后獲得了全國德育先進學校、全國體育工作先進集體、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全國科技創新教育十佳學校等近20項全國性先進稱號;學校在國際中學生學科競賽中獲得16枚獎牌,占全省獎牌數一半;機器人競賽、科技創新大賽成績在全國保持領先地位。
“盡管眼下所有高中以及教師、學生都被捆綁在高考這輛戰車上,但我們總要做點什么,著眼于學生將來走出校門后的長遠發展和終身發展。”林瑜說。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